中央媒体看辽宁丨许维鸿:东北振兴“连锁效应”渐显
东北全面振兴延续着近年来的持续向好势头,除了大连2025年有望成为东北首个GDP超过万亿的城市,东北地区的投资也保持着显著增长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4个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47024亿元,同比增长4.0%。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3%,中部地区投资增长4.8%,西部地区投资增长5.3%,东北地区投资增长7.6%。那么,东北经济持续向好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东北经济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这个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经济不掉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底线之一,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是众望所归的目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借助区位以及要素聚集等优势,工业化进程赶超东北“老大哥”,把大量东北地区人才吸引到了改革开放前沿试点城市,也逐渐让中国经济热度的南北差异显现出来。如今,在中国经济稳中有进、行稳致远的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东北地区投资增长和经济整体振兴,也都成了题中之义。
东北经济整体向好还离不开中国向北开放的大趋势。就地区定位而言,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最近两年,前往中俄沿边口岸旅游的一些游客常常感叹于当地的热闹和繁荣。其实道理并不复杂,一方面是俄罗斯在西方严厉制裁下加速“向东转”,对华经贸合作更加紧密;另一方面是我们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并将其放在高水平开放的大背景下予以推进。相应的地缘优势让中俄经贸这一波红利落在了东北,带动东北地区经济的内生性回升向好。
一般而言,经济活力增强通常会产生连锁效应,带动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朝向东北地区流动。着眼长远,东北地区还需进一步在吸引人流和资金流、振兴本地经济上下功夫。随着东北全面振兴的成效不断显现,人才、资金等向着曾经的“价值洼地”回流和聚集,加上互联网时代居家办公等新的方式更加便捷,东北地区不少城市的吸引力开始再度显现。其实,不少东北城市的建成历史都可向上追溯百年,东北地区的铁路发展更是领先于中国其他大部分地区,这也让东北的城镇化程度相对更高,拥有相对成熟的城市服务文化,这些都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背景因素。
不仅如此,作为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文旅消费也在东北地区上演火热场景。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高新科技应用更加广泛,人们在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之余,开始需要更多也更新颖的精神食粮和文化享受,相关的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因此迎来发展机遇。比如最近几年,哈尔滨冰雪节以及东北其他多地冰雪项目持续火爆,南方“小土豆”们涌向东北以体验不一样的快乐。当前的一个普遍趋势是,中国文化产业需要更多优秀产品供给,东北地区城镇化历史较长,加上“黑土地”和冰雪季这样的独特地域特征,地方特色文化也已具备一定程度的产业化基础,不仅能够给游客带来独特体验,还能创造丰厚的经济价值。
东北地区“人气儿”越来越旺的同时,新质生产力发展也越来越有奔头。事实上,东北本就具有相当深厚的产学研基础,比如哈尔滨的军民融合产业、长春的光学和汽车产业、沈阳的火车和机器人等。过去十多年来,国内不少重大发明成果都是出自东北地区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只是由于东北经济热度不如东南沿海,一些成果转化被放到了其他地区进行。现在,随着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推进,对东北地区予以持续稳定的关注和投入等,东北地区经济逐渐起势,全面振兴有了更加坚实的底层支撑。(作者是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