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上长出“绿色蚕房”
本报记者 张铭哲
黑色的地膜下,刚扦插不久的蒿柳苗已冒出新芽。在位于彰武县大德镇韩家村的蒿柳养蚕试验田中,蒿柳已扎根,点点新绿不仅能固沙,还能帮蚕宝宝“安家”。
“别看现在蒿柳苗不大,它长得快着呢。照目前来看,8月份就能放蚕,9月能见收益,这片沙地将变成‘绿色蚕房’!”彰武草原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广宇兴奋地说。
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彰武,生来与风沙相伴。如何因地制宜治沙,且提高沙地上的产出,是彰武人一直探索的课题。近年来,虽然通过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保护性耕作、麦豆轮作等蹚出了“绿富同兴”的路子,但彰武人并不满足,仍在持续探索新门道。蒿柳养蚕,就是今年的新实践。
为啥选这种方式?蔡广宇表示,要实现一地双收。蒿柳耐旱且根系发达,一直是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种植蒿柳,本身就有生态账可算。而在蒿柳上养蚕,更可叠加获得经济收益。
“蒿柳养蚕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按现在的行情,一亩地产出的蚕茧少说能卖2000元。而且每年修剪下来的柳条加工后也能卖钱,咋算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蔡广宇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账。
为尽可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蔡广宇在今年的试验田中,试水种植了8个蒿柳品种,有中叶的、大叶的,有含糖量高的、有蛋白质足的。他说:“不同品种的蒿柳,在彰武的适应性不同,能提供给蚕宝宝的营养成分也不一样。我们要通过对比试验,看哪些品种适应这方水土,同时适合蚕宝宝的‘胃口’。”
蒿柳养蚕既能固沙又能增收的消息很快传开,附近村民坐不住了,纷纷赶到试验田。“祖祖辈辈在这沙地上讨生活,一直想着咋能鼓起腰包。”韩家村村民文志新说,“我今年要好好观察这蒿柳养蚕的门道,若是收成理想,明年也跟着干。”
“搞试验田的目的,就是做给百姓看、带着百姓干。”彰武县草原示范区管委会生态恢复部部长李全说,希望通过示范引领,让广大农户了解蒿柳养蚕,在未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