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 | 一张穿越时空的“合影”
东北新闻网、北斗融媒讯(记者 田理)清明节前,96岁的抗战老兵张荣恩带着孙子、孙媳、曾孙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与以往不同,这次他还带来了一幅特殊的“合影”——画像中,兄弟俩身穿军装,脸庞格外坚毅。

1928年11月,张荣恩出生于山东省泗水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5年,17岁的张荣恩与哥哥张荣祥从家乡参军入伍。因作战任务需要,兄弟二人分别被编入不同的部队,一直没有机会见面。1950年,张荣祥随部队首批入朝参战,同年11月5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张荣恩向烈士纪念碑献花
“1945年,我们兄弟俩一起参军入伍,那一年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我怎么就没多看看他的模样呢?”张荣恩回忆起这段往事,心生伤感。岁月悠悠,哥哥的音容笑貌只能在记忆里找寻,没能留下哪怕一张照片。

张荣祥(左)、张荣恩(右)

张荣恩一家与哥哥张荣祥的“合影”,孙媳(左上)、孙子(中上)、曾孙(左下)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干休所工作人员联系到了沈阳市东北育才悲鸿美术学校,师生们参照张荣恩年轻时候的老照片,并结合张荣恩的意见进行临摹、修改、上色。经过多次调整完善,张荣恩与哥哥张荣祥头戴军帽、身穿老式军装的水彩画“合影”完成了。“望着这张画像,与哥哥离别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张荣恩对记者说,这是自己与兄长张荣祥的首张“合影”,他要带着这张“合影”祭拜哥哥。

3月31日,张荣恩在家人陪伴下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烈士英名墙寻找哥哥的名字。小曾孙手捧白菊,花瓣在微风中轻轻颤动。

张荣恩向曾孙讲述他与哥哥张荣祥的故事
“哥,当年你背着我躲避危险,现在我曾孙子都上学了。这次我带孩子们看你和战友们,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来得不容易。”抬眼望向那刻满名字的英名墙,张荣恩目光庄重而深沉,语气坚定地对曾孙说道,“要牢牢记住,墙上的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舍生忘死的故事,英雄们用热血和生命,为咱们撑起了如今这片安宁的天。”

在镌刻着197653位烈士姓名的英名墙上,张荣恩找到了哥哥张荣祥的名字,他将精挑细选的白菊轻轻摆放在哥哥名字之前。微风中,白菊轻轻摇曳,宛如他此刻难以平静的心绪,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深沉的敬意。
责编:徐 硕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