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县以新思路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里产业搞起来 村民腰包鼓起来
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王爷陵村党总支书记马立朋(右)和村民王艳生(中)一起查看葡萄越冬情况。 本报记者 曲 宏 摄
本报记者 曲 宏 共产党员杂志社记者 蒋薇薇 赵芳宁
“这单独的像米粒大的小凸起,是刚发出来的叶芽;这四五个聚拢的小凸起,是花芽!”12月16日中午,沈阳市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王爷陵村党总支书记马立朋在被帘子遮得严实的村集体大棚里,用手机光源照着枝头的芽孢,给记者讲解着休眠中的大樱桃生长情况。
巴尔虎山脚下的王爷陵村昼夜温差大,又是沙瓤土,这是马立朋选择村集体大棚种植樱桃树的地理优势。他说:“这些樱桃树已休眠40多天了,再有一周时间,就会打开遮阳帘,可以升温了。这样,明年4月中旬左右樱桃就能上市了。”
“我们从种植西红柿、甘蓝到改种葡萄、樱桃了”
王爷陵村一直有种植设施蔬菜的传统,如今为啥要选择种植樱桃树呢?
马立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樱桃一是能够大量节省劳动力,二是效益可观。现在村里种植蔬菜的村民年龄偏大,而樱桃用工少,一年投资,15年或20年就不用投资了。”
为了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马立朋2022年在村集体大棚栽了600棵樱桃树,现在已经有5个棚了,明年春天就有收益了,“在今年棚菜收益好的情况下,胡淑杰家两茬黄瓜收入5万元。而樱桃一年就有十几万元收入。”
马立朋观念的转变源于一次次的外出学习。法库县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到山东省烟台市等地学习先进的果蔬种植技术。2023年年末,王爷陵村建设了占地100亩的高标准温室棚区。
其实,王爷陵村正在悄然发生着一场观念变革,村民开始从种植蔬菜到改种大樱桃、葡萄、草莓等高附加值品种。
王爷陵村70多岁的村民王福恩一直种植西红柿、豆角。马立朋劝他改种高附加值品种,他还在犹豫,但他儿子王艳生则早已种上了茉莉香葡萄。
“我种葡萄五六年了,每年7月中旬就上市,最快15天卖完。没啥事种点儿甘蓝,明年2月就能上市。我一个棚一年纯收入3万元左右。种葡萄比种两茬蔬菜收益高,而且活儿也不是那么多,只忙活半年就行,我们夫妻俩就种了三棚葡萄。”王艳生说。
“一个村要发展好,必须是产业好。我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要把村里的产业搞起来,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马立朋告诉记者,今年截至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5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6万元。王爷陵村下一步还要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产业时,首先要迈进去,慢慢就会有想法”
下午3点半,法库县龙山路,一处挂着“多多买菜法库吉祥仓”牌匾的门市房的卷帘门都放了下来,门口停放着14台送货车。
这个门市是法库县吉祥街道东农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探索之举。东农村属于城中村,土地资源有限。今年以来,东农村探索实行“支部+企业”发展模式,成立了物流公司,承接电商平台法库地区订单分拣、配送等业务。
40多岁的村民李兆杰负责管理分拣工作,每天清晨2点,李兆杰第一个来到门市接收由沈阳市中心仓发过来的货物。分拣间很简陋,近800个分拣箱上下三排摆放。“快过年了,单子要多了。人员得增加到四五十人。”李兆杰他们必须在7点前分拣完毕,才能保证12台送货车准时出发,用户及时收货。
就是这个项目,从今年2月开始到目前,已经为东农村集体创收20多万元了。
提起当时投资50万元的这个项目,东农村党支部书记马亮颇为感慨:“当初选这个项目,我就想,我们就挣服务费,订单不需要考虑,每一单按公里数算钱,这就比较稳妥。咱先保证不赔再考虑盈利。”
运营虽然不到一年,却改变了村里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目前他们在法库县有800多个团购点、12条分送线,覆盖法库全部乡镇。马亮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打算,“夏天时,全县农民自己种的小园菜吃不了,我们可以集中售卖。法库人需要什么我们去给收过来。我想做一个法库的平台,挣更多的服务费。” 马亮由当初的门外汉到对平台未来的设计,一点点具体起来。“发展产业的时候,不管什么,先迈进来,慢慢你就会有想法,就知道该怎么去发展壮大。”
“每年村里有30万名游客,我们要有更多的挣钱道”
大石锅蒸馏酿酒,长达一公里的存放酒海的酒窖……早上10点,法库县大孤家子镇半拉山子村酒厂内弥漫着酒糟味,一家酒厂里3名来自沈阳的游客正在古法酿酒车间看着工人把稻壳倒入大石锅,游客金先生说,这里能看到做酒的过程,十多年了一直来这里买酒。另一家酒厂,也有十多个人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地下排列一公里长的贮酒酒海。
半拉山子村有3家酒厂,一家酒厂是4A级景区,一家酒厂是3A级景区。半拉山子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给村里带来了数量可观的游客。
今年国庆节期间,村里接待游客3.2万人次,一年来村里接待游客也达到30多万人次。游客多了,村民就在景区卖农产品,在销售点卖酒,今年全村旅游收入约112万元。“如果赶上节假日,游人会更多。”半拉山子村党支部书记徐海昌告诉记者,“现在,就差个餐饮项目,为此村集体想建个农家院。满足游客餐饮需求的同时,还能增加村集体的收入。”据了解,目前,村里和其中一个酒厂已经磋商合办的事。“他们出土地,我们出资,要建个大厅,带包间的农家院。”
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半拉山子村驻村第一书记窦峥也有更多的现实设计:“下一步,半拉山子村将以‘支部+文旅’作为重要手段,深入挖掘满族传统文化内涵,新增网红打卡地,串点成线,不断创新和丰富旅游产品与服务,持续拉长村集体经济‘增收链’”。
近年来,法库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村党组织因村施策,多元发展,探索出不少新路径。“今年,我们在232个具备发展条件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益全部超过10万元基础上,年收益超过2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0%以上,集体经济总收益突破了5500万元。”法库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宇说。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两位姓马的书记让记者印象深刻。他们的成功例子告诉我们,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中,带头人一马当先的闯劲儿是多么重要。
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发展村集体经济也一样,前提是改变观念,与时俱进。
村集体经济是船,帆要对准时代的风向。什么是朝阳产业,什么是将被淘汰的产业,要看清。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我省有的乡村发展充电桩业务,有的发展物流产业,有的发展养老产业。只有摸准了时代的脉搏,找对产业发展的方向,船才能行稳致远。只有产业兴旺,村民腰包才能越来越鼓溜。(曲宏)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