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开“富贵”来
本报记者 胡海林
花可观赏,籽可榨油,根可制药……一身是宝的花中之王,正在打破“自古牡丹不出关”的种植传统,在辽宁“绽放”出致富的新花朵。
5月10日一早,葫芦岛市建昌县牤牛营子乡洞底下村的山坡上,几位村民正在采摘牡丹花苞,身后是成片的牡丹花海,蔚为壮观。
这里是东北最大的牡丹种植繁育基地,占地约3000亩,种质资源圃里囊括了国内四大牡丹种群及部分国外牡丹种群的1000余个品种。
村民正在采摘的花朵主要来自油用牡丹,这个品种的牡丹花既可用于制茶制酒,也可以用于结籽育种或榨油。而一处正在建设的观光园区里,牡丹品种更是数不胜数。
“牡丹起源于中国,历史上曾流往日本、法国、荷兰等国家,形成繁多的种群和品种。”省农科院花卉所副研究员裴新辉指着一株牡丹说,“这是日本导锦,特点是花型大、颜色正,一个枝条可以开出两种颜色。”
牡丹不仅因雍容华贵深受国人喜爱,其经济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天香源(辽宁)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牡丹产品深加工,已开发出牡丹油、牡丹茶等产品投放市场。公司工作人员刘晓静说:“精品牡丹油500毫升售价400多元,就连榨油后的饼粕每吨都能卖2000元至3000元,目前牡丹籽原料供不应求。”
在建昌县大屯镇大屯村,村民刘伟的20余亩梨园里,已在树下间种了2万余株牡丹,正值花期,吸引了不少村民观赏。他给记者算账:“这是订单种植的5年苗,公司3年后按每棵苗根8元回购,3年间结籽还能出不少钱,果园一下就‘增值’了。”
我省油用牡丹种植面积约1万亩。裴新辉表示:“牡丹‘三产’融合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路径,省内科研人员正在开展油用牡丹组培,为良种审定和下一步推广种植抢时间。”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