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洼塘”变成“吨粮田”
治碱、改土、智能管护三步走——
“涝洼塘”变成“吨粮田”
本报记者 白复海
近日,位于锦州市黑山县的锦州小东农工商有限责任公司东辉种植分公司传来喜讯:560亩盐碱涝洼地,经过“治碱、改土、智能管护”三步改造,玉米亩产突破1000公斤,昔日春天泛白、幼苗难立的“涝洼塘”变身为丰收的“聚宝盆”,“吨粮田”从梦想照进现实。
“这地能‘活’过来,关键是把三步走扎实了。”站在完成改造的田垄上,东辉农业开发公司经理刘树军弯腰抓起一把泥土,语气里带着欣慰。他所说的第一步是治碱“拔病根”。2024年,公司借鉴阜新官营子村的成功经验,引入“暗管排盐”技术——在地下1.6米深处铺设管网,构建起高效排盐系统。
“就像给土地做了次精细的肠道手术,把积存的盐分彻底排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孙方宇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这项每亩投入130元的技术,让pH值为6.9的盐碱土壤显著改善,春旱返碱导致的苗黄苗蔫问题被彻底解决,“现在苗出得水灵、湛绿!”孙方宇说。
第二步是改土提地力。公司大规模施用有机质含量达30%的优质有机肥,每亩用量达300公斤。原本板结发白的土地很快变得松软黝黑,蚯蚓重新在田间现身。“化肥用量从每亩60公斤降至25公斤,减少了60%。”刘树军心里有本明白账,“单算肥料钱可能不便宜,但地力上来了,后续的水肥利用率更高,综合效益反而更好。”
第三步智能管护是关键一环。“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浅埋滴管,将水肥精准输送至庄稼根部,实现科学管理。
“现在浇一亩玉米地仅需个把钟头,用水量从100立方米降至10立方米,节约90%。”刘树军说,电费和人工成本也大幅降低。同时,公司创新采用“4垄大豆配6垄玉米”套种模式,既优化通风透光条件,又拓宽增收渠道。参与试点的农工张忠良喜上眉梢:“玉米产量一点儿没少,加上大豆的收成和每亩400多元的补贴,相当于多了一份收入!”
三步改造让土地身价倍增。目前,这片土地的承包费上涨约30%,整体估值提高了50%左右。小东公司副总经理刘会斌说:“现在每亩虽然增加了120元技术投入,但换来了200公斤的粮食增产,效益显而易见,实现了‘农业增产、农工增收、农场增效’三赢。”
眼下,改造后的土地上,农机正抓紧整地,备战来年生产。刘会斌透露,公司已制订推广计划:2025年示范试验,2026年大力推广,2027年全面覆盖,让这套盐碱地改造的成功模式在更大范围内落地生根。
责编:王永
审核: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