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县党建引领激活柞蚕产业发展

专业团队到宽甸金子蚕种蚕业站了解制种情况。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 记者曲宏报道 “今年1800多亩柞蚕场喜获丰收,这多亏了农业指导员的全程指导,不仅解决了病虫害难题,还帮我们提升了蚕茧品质!”近日,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虎山村的柞蚕场上,看着村民忙着采摘饱满的蚕茧,村党总支书记王春海捧着沉甸甸的蚕茧说。
宽甸县作为全国柞蚕主产区,柞蚕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前些年,虎山村蚕农存在分散养殖、技术滞后、蚕卵死胚率高等问题,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宽甸县党组织牵头,整合县域农技力量,对接高校科研院所柔性引才,组建43人专业化农业指导员队伍,实现22个乡镇技术服务全覆盖。党组织牵头搭建“田间课堂”“技术驿站”,推动农业指导员扎根一线,精准对接农户需求。
在柞蚕产业主战场,农业指导员们精准破解养殖难题。省农科院蚕科所柞蚕科技特派团团长马彦辉带领团队推广蒿柳破蚁、科学控温等技术,指导蚕农精准把握蚕卵培育关键环节。面对病虫害困扰,指导员深入蚕场实地诊断,推广绿色防护技术。太平哨镇茧场村村民杨永国采用新技术养殖后,110多亩蚕场预计增收2万多元。红石镇长江村村民汪德会通过板栗树养蚕技术实现“一树两收”,年收入达17万元。
党建赋能,不仅激活了柞蚕产业,更带动全县特色农业多点开花。在青椅山镇西洋参养殖基地,指导员现场指导种植户科学防治黑斑病,及时挽回损失。在长甸镇蓝莓基地里,技术团队手把手传授剪枝、控水技巧,助力品质提升。虎山村形成“柞蚕+蓝莓+板栗”多元产业格局,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6万元,比6年前翻了近两番。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