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领航“莓”好生活

岫岩县红旗营子乡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白杨介绍种植蓝莓的注意事项。
本报记者 曲宏 文并摄
进入11月,白杨家大棚里的蓝莓陆续开花了!每一朵绽放的白色小花都寄托着白杨的希望。
白杨是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红旗营子乡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质朴而敏锐。说她质朴,因为她肯干、能干;说她敏锐,因为在种植的选择上,她总能踩在升级换代的鼓点上。
唐家堡村是个山窝窝里的村庄。今年46岁的白杨在2019年当选为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她的眼睛一直盯着产业的变化。她原来种香菇,收入一直不错。2019年跟随镇领导到大连考察蓝莓项目后,在村里第一个改种了蓝莓,也就在这一年,香菇价格下降,而蓝莓价格却站到了高位。2021年,白杨家12个蓝莓大棚一年收入七八十万元,村民都佩服白杨的敏锐洞察力。现在蓝莓种植户多了,价格下降了。面对市场蓝莓价格的下降,白杨开始在种植技术上发力,搞起了盆栽蓝莓。现在大棚里的盆栽蓝莓品种叫L25,比她以前陆地栽的莱克西蓝莓果要大,产量也高。
白杨紧盯市场变化,蓝莓品种不断更新换代。“盆栽蓝莓有个好处,好管理,平时一个棚区用2个人就够了。”如今,白杨种植的蓝莓果卖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蓝莓一般是正月下果,最早的蓝莓11月20日左右就下来了。“在种植蓝莓过程中,我交了许多学费。主要是土壤改良,以前不明白,又是羊粪、又是草炭,最开始我甚至不知道蓝莓是从什么树上长的。”
目前,红旗营子乡有6个村集体的飞地在唐家堡村,一年唐家堡村集体收入仅大棚租金就有15万多元。白杨现在一共租种了23个大棚,投入大,技术要求也高,但几年的努力让她对自己有信心。
蓝莓产业园带动了村里和周边村民致富。摘草、采果时,白杨的大棚需用工三四十人,每人时薪是12元。为了保证品质,盆栽蓝莓采摘时全都靠人工,周边人手不足,还吸引外乡的村民过来务工,长期在这里干活的村民孙海峰、李金龙对剪枝等技术都很熟练,每人每个月收入达几千元。
当下,盆栽蓝莓的发展势头很好。白杨下一步想和大公司合作,以发展壮大蓝莓产业。她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种植经验,在种植蓝莓中,品种是关键,其次是技术,基准是管理,如果管理好能结五斤,收入就很可观。
白杨的蓝莓种植经历是岫岩县蓝莓产业发展的缩影,她也是岫岩县“头雁工程”中的“领头雁”。
在她的带动下,兴隆街道办事处的郭天种植蓝莓大棚已有3个年头,从最开始的新手“小白”,到村里的种植大户,白杨成为他发展蓝莓产业的“领路人”。创业之初,从大棚选址到育苗再到日常的水肥管理,白杨毫无保留地将蓝莓种植的各项技术倾囊相授,郭天实现当年达产,当年见效。如今,郭天已有10栋高标准蓝莓种植大棚,年可实现经济收入60万元。
“得亏白杨帮我打通了销路,我才赚到了蓝莓种植的第一笔钱。”2023年兴隆街道办事处三道河村村民孙中华上门找到白杨学习蓝莓技术,在白杨的指导下,他新建了4栋地栽蓝莓大棚。投产当年,孙中华的蓝莓发生了产品滞销情况,白杨主动帮忙协调外地水果收购商上门收货,帮他打开了市场销路,当年实现收入12万元。
在实施“头雁工程”过程中,岫岩县突出“引领在先、示范在前”,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敢于担当、战斗力强、带动力强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为加快推进蓝莓产业发展布局,在新甸、洋河、红旗、大营子、兴隆、苏子沟、哨子河等乡镇发展蓝莓种植棚室287栋,年产蓝莓580吨。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