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共促振兴的强大合力——写在辽宁省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赵静
核心提示
七十载栉风沐雨,初心滚烫;七十载同心筑梦,使命铿锵。
1955年3月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辽宁省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辽宁省政协正式成立,从此开启了与辽宁同呼吸、共命运的履职征程。
70年来,在全国政协的精心指导和中共辽宁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省政协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辽宁共奋进、与人民心连心,团结带领广大政协委员紧紧围绕中心大局,切实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广泛凝聚共识,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高质量履职助推高质量发展,为辽宁振兴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让政协担当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坚持党的领导
把牢政治方向
70年风雨路,省政协初心如磐,始终与党同行。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必须贯穿到履职的全过程、各方面,确保政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从助力改革开放“破冰”,到助推老工业基地“焕新”,再到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攻坚”,省政协始终与省委站在一起:省委有号召,省政协第一时间响应;省委有部署,省政协马上行动。做省委的“同心者”,做推动发展的“实干家”。
党的创新理论,是政协工作的“指南针”。省政协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将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党组带头学、主席会议集体学、常委会专题学、委员全员学,认真举办学习研讨,把理论学深、把思想悟透,让委员们对党的主张从“知道”到“认同”,从“认同”到“践行”,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制度是“硬保障”。省政协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重要活动、重点任务,都主动向省委汇报。年度工作要点紧扣省委中心工作定,协商议政活动跟着省委部署走,真正做到与省委同频共振。2024年,主席会议成员带队沉到一线,围绕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和推进精细化工、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电力装备3个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开展调研,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党建是“凝聚力”。省政协坚持以党建引领履职,专门委员会全设分党组,机关增设党建工作处,扎实推进“两个全覆盖”。建立党组联系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党组成员联系党员委员、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等制度,形成以党建强政治、带队伍、促履职、增团结的良好局面。
服务中心大局
精准协商议政
70年履职路,省政协始终把“促发展”当作第一要务。辽宁改革的每一次“加速”、发展的每一次“跨越”、城乡面貌的每一次“蝶变”,都饱含着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聪明才智和无私奉献。
烟大铁路轮渡,这个“跨世纪工程”的背后,是省政协的“多年助推史”。1988年,相关建议首次提出;大连市政协、省政协接力提交提案;1996年,住辽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直接被列为全国政协“一号提案”。最终,这项工程被列入国家“九五”计划重点项目名单。通航那天,大连到烟台的铁路距离一下子缩短了1600多公里。
守护绿水青山,省政协久久为功,1998年专门设立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把生态保护扛在肩上。大伙房水源地是7个城市、近2300万人的“大水缸”。2013年,提出修订保护条例、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5条建议,均被采纳;之后五年,年年开展监督性视察,推动水源保护政策落地见效。
围绕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省政协发动“三级联动”——省、市、县政协一起调研、一起监督,把情况摸得更透、建议提得更实。创办持续多年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两个“政协研讨会”,紧盯东北海陆大通道、新型工业化、科技创新协同这些“关键题”商量对策,为区域发展添柴加薪。
营商环境事关当下、事关长远、事关全局,省政协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连续三年开展民主监督,有力助推改革举措落实落地。更多企业家和人才对辽宁营商环境竖起了大拇指,外界对辽宁预期不断改善。
为产业升级找“突破口”、为科技创新想“金点子”,省政协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入开展跨专委会、跨界别研究和协商讨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让辽宁发展后劲更足。
为“十四年抗战”历史定位正名,省政协更是“功不可没”。上世纪90年代起,省政协文史工作者就围绕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英勇斗争史“刨根问底”:跑遍辽西、辽东、辽北,行程数千公里,寻遗址、找遗物、记事迹,编撰出版《血肉长城——义勇军抗日斗争实录》等6本书。2000年,9名委员联名提案,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设立“国歌墙”,让政协文史“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看得见、摸得着。
2022年,省政协搭建“辽事好商量,聊事为人民”平台。到2024年底,1.4万多场协商活动办下来,近万件民生难题解决了,还形成9187件提案、9825条社情民意。
协商之外,监督也不松劲。年度协商计划里专门设“监督议题”,组织委员开展监督性视察,省市县三级政协联动“盯落实”,推着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项决策落地见效。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画好最大同心圆
70年团结路,春风化雨、凝心聚力。省政协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持续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组织各界别有序协商议政,面向社会广泛传播共识,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中央及省委的决策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省政协建立谈心交流制度,十三届省政协基本实现党组成员与党外委员谈心全覆盖。
如今,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依托政协平台干事的劲头更足了:提案更实了、建议更准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的“同心圆”,越画越大。
为了把全球辽宁人的心连起来,省政协开设“全球辽宁人”平台,加强与港澳委员和特邀列席人士的联系。举办“港澳和侨界代表人士看辽宁”“辽港青少年携手同行共创美好未来”系列活动,让乡情更近了,心也更齐了。
让外界更加了解辽宁,发现辽宁之变,感受辽宁之好,2021年8月,省政协启动讲好“辽宁故事”界别组活动,4年多时间里,全省2万多名政协委员争当“代言人”,在各类媒体发布辽宁好故事5000多个,阅读总量超5000万人次。
2024年,省政协组织72名骨干委员成立“委员讲师团”,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开展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讲通俗、讲明白,让大家听得懂、跟着干。
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省政协畅通“表达渠道”: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有想法能说、有建议能提。委员联系群众更勤了,做的都是“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事,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加强自身建设
展现政协担当
省政协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从改革开放初的各工作组,到现在覆盖各领域的专门委员会,机构更全了、职能更清了、流程更顺了。
2024年,省政协推进“规范化建设年”,全面梳理46项制度进行“立改废”;2025年又根据实际,新修订3项、新制定14项,构建起全面系统、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推进履职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不断强化政协履职能力建设,省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基础性作用,在履职理念、手段、载体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石榴花开映辽宁”“兴辽创科汇”等“一委一品”工作品牌,让履职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显实效。
委员是履职主体,省政协下功夫培育“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委员队伍:办培训班、开委员讲堂、建书香政协,仅十三届省政协以来,就举办全体委员培训班、新任委员培训班及各类专题培训班30余期,委员讲堂15期,政协大讲堂8期,还搭建联组讨论、联合调研平台,让委员跨界别交流,视野更宽了、建言更准了。
界别是“联系纽带”,省政协支持委员依托界别“沉下去”:到社区听民意、到田间问需求、到企业解难题。鼓励委员发挥专业特长,联系界别群众、开展界别协商、深化为民服务。
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履职方式,省政协积极建设“数字政协”:委员智能履职平台初步建立,让委员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就能写提案、提建议,开展交流互动。制定激励和约束机制,干得好的表扬、不履职的提醒,让委员队伍“有活力、有干劲”。
锻造过硬队伍,激发内生动力,省政协将打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不断加强政协机关建设、提升政协机关工作水平、高质量服务保障政协履职。
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载砥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辽宁省政协将继续坚守初心使命,坚持党的领导,聚焦中心大局,深化团结联合,加强自身建设,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务实的作风履职尽责,为辽宁全面振兴汇聚更大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辽宁实践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履职答卷!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