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造一座理想田园
本报记者 张铭哲
初见张曼时,她正在西红柿大棚里查看果子的长势。“这个色泽正好。”她边说边摘下一个西红柿,“今天这批要发往县里的商超。”张曼戴一副眼镜,说话温和,看着瘦小,动作间透着一股利落劲儿。
“我大学学的是旅游专业,毕业后转行做互联网编程。”34岁的张曼,如今是阜新市彰武县甜蜜蜜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22年初,她放下北京的工作回到家乡。“父母一直经营这个合作社,如今年纪大了,越来越力不从心,我就想,该回来了。”她说。
返乡不是守成,而是重新出发。张曼开始推动合作社从“种地”走向“种得好、玩得转”。
“种地也要讲科技。”这是张曼认准的理。合作社的大棚里悄然迎来新变化:传统的“地爬式”变为“吊蔓式”,一套物联网系统已安装就位。如今,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实时数据并远程控制灌溉,省力又精准。同步推广“有机肥+配方肥+秸秆还田”模式,化肥用量降了下来,地力反而提了上去。2024年,吊蔓种植示范棚亩产提升40%以上,优质果率增加了30%。
果子种好了,怎样才能卖得俏?张曼重新设计了“西六镇”品牌礼盒,把彰武人从治沙到致富的故事印在包装上,让甜瓜、番茄成了“有故事的果子”。线下,采摘业务日益红火;线上,进驻多家电商平台,让家乡味道走出彰武,最远抵达广东消费者的餐桌。
随着知名度不断提升,前来采摘的顾客越来越多,一个痛点问题浮现出来。“最开始,我们只有大棚和一间销售房。”张曼回忆道,“很多老顾客说,‘摘完果子累了,要是有地方歇歇脚就好了’。”
热心的顾客提议:“你们院子里就有溜达鸡、大鹅,菜也是现摘的,都是农家味儿,我们吃着放心,不如再经营餐饮。”于是,一个“歇脚地”的念头慢慢生根发芽,催生了餐饮业务。迈出了第一步,路就越走越宽。“后来我们想,不能只做餐饮,种植品种也要不断丰富,还要一步步发展旅游、研学。”张曼说。
如今,以合作社建成的3500平方米阳光温室为特色,“甜蜜蜜”已经成为集采摘、观赏、休闲、餐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打卡地。去年“五一”启动的研学活动,更是将“农事体验+自然教育+彰武治沙精神”有机融合,单场最多吸引了百余人参与。
“一路走来,挫折也没少遇。病虫害导致整棚绝收、电商销售走弯路、餐饮经营‘交学费’。”张曼坦言,“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种植养殖上给了我很多帮助,但很多新东西,比如餐饮经营方面的采买、布置、服务经验,对我们来说都是零,只能一点点摸索,向别人学习,再自己总结。”
脚步未停。今年3月,张曼又牵头成立了家庭农场,流转近千亩土地种大豆,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生产模式。接下来,她计划发力阜新市区的社区团购,进一步打开产品销路。
闲时,张曼总爱去棚里转转。“回来这个决定,越往下走,越觉得没错。”她凝望着这片亲手打造的“理想田园”,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我想用这片土地告诉所有人,我们的家乡,值得留下,值得回来,更值得向往。”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