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割一个月 每亩增产百余斤
盘锦大格田错时收水稻为了啥——
晚割一个月 每亩增产百余斤
本报记者 费嘉维
金秋时节,辽河两岸的稻田里机器轰鸣,农户们忙着收割水稻、颗粒归仓。然而在盘锦绕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里,负责人张亚如却“按兵不动”——别人的水稻都收完了,他这里连片的大格田仍铺展着金黄稻浪,迟迟没有开镰。这“晚收一个月”的反常操作,究竟藏着什么门道?
“霜降过后收的水稻,稻穗里的‘干货’才足呢!”张亚如蹲在田埂上告诉记者。
今年春天,张亚如对基地进行了改造,将原本20亩一格的大格田扩建成30亩到50亩的连片大田,水稻通风透光的效果更好了。与此同时,在大格田周围留了一条明沟作为环沟,专门用来混养鱼虾蟹。这些虾蟹会吃掉田里的害虫,蜕壳与粪便还能化作有机肥料,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游动的鱼虾能松动土壤,帮水稻根系更好地吸收营养,一套生态种养的良性循环就此形成。
而真正的“增产秘诀”,还要靠“晚收一个月”。“生长期能拉长到195天,比普通水稻多了35天,水稻能积累更多光照,光合作用更充分。”张亚如解释,在额外的生长时间里,稻粒在有机肥料的滋养下,能持续积累淀粉与营养,每穗的颗粒比去年多了两三粒。同时,基地选用的“辽粳香”“盐粳939”两种水稻品种本身就带着“好底子”——成穗率高、耐盐碱、抗倒伏,非常适配盘锦当地的土壤特性,再加上霜降后气温下降、田间湿度降低,不仅降低了水稻收割与储存时的霉变风险,还能抑制病虫害残留,让稻谷的品质更有保障。
“成熟的稻穗在田间自然风干,还省了人工晾晒的成本。”张亚如补充道,霜降后,田间风力适中、光照充足,稻穗能在地里完成自然干燥,既减少了晾晒环节的人力、场地投入,又避免了人工晾晒可能出现的颗粒破损,进一步提升了稻谷的完整度。正因如此,这里的大米品质更上一层楼,口感软糯、香气浓郁、回生值更低,尽管每斤售价比普通大米高些,在市场上仍然很受欢迎。
如今,收割机穿梭在大格田间,机械轰鸣声中,饱满的稻粒不断涌入粮仓。“每亩水稻能增产70公斤至80公斤!”张亚如难掩喜悦,这晚收的一个月,让“增产又增收”从期待变成了现实。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时政新闻眼丨韩国之行收官日,习主席这些声音值得铭记
- 经纬线·2026,APEC第三次开启“中国时间”
- 金色相框|习近平主席韩国之行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回到北京
- 习近平圆满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
- 大国外交最前线丨走!见证一场氛围感拉满的欢迎仪式
- 特稿|为开创亚太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汇聚强大合力——习近平主席向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书面演讲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
- 近镜头|中国接任APEC东道主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宣布中方将在深圳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