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开辟乡村全面振兴新赛道

又到换季时,岫岩县黄花甸镇四海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世海(左)向司机介绍农机的换季保养和安全驾驶注意事项。
本报记者 曲宏 文并摄
10月30日,在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镇沙岗村四海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子里,就像开了一个农机博览会,玉米收割机、大豆收割机、脱粒机、播种机、施肥机、喷雾机等20多台农机错落有致地停放在院子里。
这些农机的主人叫赵世海,是个44岁的质朴农民,“今天农机大部分出去秋收了,只剩下1/3停在这里。”秋收时节是农机最繁忙的时候,他每天用司机就高达20多人。赵世海是我省第一批入选的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是岫岩县的“新农人”。所谓“新农人”,就是怀揣新理念、掌握新技术、玩转新业态的现代农业从业人员。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今年以来,岫岩县大力推进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由县委人才办牵头抓总,会同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深入实施“新农人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新型农业人才,在种植、服务、销售等多个领域开辟新赛道,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
这些“新农人”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80台农机打破传统农业劳动力瓶颈
赵世海的四海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运营15年了。他身穿迷彩服,站在一台漆面斑驳的蓝色拖拉机前,拍着机头充满感情:“这是我的第一台拖拉机,2008年买的,2020年它才退役,我最初全靠它了。”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机械化。赵世海在生产实践中,以技术革新破解了当地农业发展的劳动力瓶颈。如今,合作社已有80台农机。“我每年都要添农机,市场需求什么我就上什么,一年仅更新农机的费用就要100多万元。”
“现在农村老年人多,他们体力慢慢跟不上了,以前村民靠牲口耕地,一亩地费用至少100多元,用上农机一亩地只需几十元,我现在能为农民提供‘耕种防收’全套农机服务。”赵世海的投入,换来了“别人干不了的活儿我能干”的核心竞争力,也解决了当下农村农事活动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我想再买个脱粒机和烘干塔,各类农机就差不多了。当然无人机还得增加。”赵世海谈农机就像谈论多年的老朋友,“农机需要不断更新换代,出来新的农机就得换。”
在赵世海看来,岫岩农机市场还不算太饱和。岫岩丘陵、山坡地不少,45度以上的坡度就干不了。农机在平地干100亩的工夫,山坡地只能干20亩。但作为一名党员,他干活儿实惠,价钱也合理。“如果糊弄老百姓,以后谁会用你。干农机这行,还是非常有奔头的。”
技术革新的红利不仅体现在农机服务上。
以前在大连工作的黄花甸镇沙岗村村民刘茵回乡种植中草药到了第五个年头,她早已跳出当地种大田玉米的传统模式。主动对接省农科院研究员,远赴清原满族自治县药材产地学习先进种植技术,为保证药材品质,刘茵坚持人工除草,三年生长期的苍术一亩地能挣10万多元。
中草药种植带动周边15户抱团发展
快要立冬了,刚下过雨的地里,成片的药材威灵仙还有部分叶子泛着绿色。刘茵种的30亩地中草药材,除了威灵仙,她家还种植了苍术、白鲜皮、黄精。此时的苍术褐色的枯枝还挺立着,白鲜皮在厚厚的枯草覆盖下准备越冬,黄精的地上部分也已清理得干干净净。
沙岗村的地适合种中草药,同样种三年,沙岗村的药材长得就好。刘茵和爱人一心扑在药材地里,了解到有的药材雨天施肥效果好,他们就自己冒雨去施肥。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这是岫岩“新农人”的共同理念。刘茵夫妇的中草药种植基地,早已成为周边村民的“致富课堂”。刘茵夫妇为周边中草药种植户提供种苗和日常技术指导,带动了15户种植户抱团发展。他们买野生的芽子种到地里,这些中草药长三年就可以起出来,多长一年往往药效更好。威灵仙和白鲜皮种植都好管理,苍术要操心一些。
刘茵告诉记者,中草药不愁卖,客商会主动登门,都先交定钱。岫岩县三家子镇三家子村村民张玉伟在刘茵家的带动下种植中草药。同村村民王宏大也在刘茵家的带动下,种了几十亩的苍术和威灵仙,挣了钱,盖上了小楼。
中草药也给周边村民提供了务工机会。刘茵家最多一天用工50多人。每年从4月初到9月份都有活儿,一天报酬一般是120元。70多岁村民张奎清、50多岁的杨作鹏长期在这务工,收入稳定。
2021年,刘茵注册了盛源道地农场。流转了土地,一亩租金500元到800元。下一步她想把药材品种再增加几样,逐步摸索扩大种植规模。
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在农机服务领域同样成效显著。四海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提供农机作业服务,还配套建了修理车间,为周边农户提供农机维修保障。他半托管周边7万亩农田,为村民提供耕地、播种、收割、喷洒农药等服务,让村民享受规模化农业的红利。
“我还成立了浩程家庭农场,流转1000多亩地,四五百块地要记在本上,怕记不准啊,种植的都是玉米和大豆,自己用机械‘耕种防收’都很方便。”秋收时节,赵世海的农机服务供不应求。
网上直播让乡村特产走出偏远山区
“以前只会种地,现在学会直播,我们的农产品再也不愁卖了!”岫岩县牧牛镇钟家堡村党总支书记侯王开设了账号,拍摄乡土短视频,迈出了“新农人”在业态创新上的坚实脚步。
今年以来,岫岩县实施“直播领航”计划,围绕短视频创作、带货技巧、平台运营等开展专题培训6期,培训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1200余人次。岫岩县还聘请244名驻村干部担任“助农致富委员”,选聘5名具有影响力的网络主播担任“推荐官”,并组建“助农直播联盟”,推动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村村有主播”的生动局面。
侯王是岫岩乡村电商队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2021年当选为钟家堡村党总支书记。该村以香菇产业为主,村里有种植、采摘、冷链运输、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但产品推广是个难题。侯王喜欢唱歌,便带头在抖音、快手平台直播表演,宣传本地香菇等农产品。同时,他在村里举办广场舞大赛,春夏的夜晚,远近村民慕名聚集而来,他就让村民摆摊卖农产品,促进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
在岫岩,像侯王这样的直播“新农人”越来越多。清凉山镇古石村的林佳荣也是一名主播, 00后的他大学毕业后回乡,跟他的四爷爷一起种香瓜。2024年6月份,他第一次直播就卖了三五单。之后,他开始一边制作视频,一边注册店铺,打包发货。除了香瓜,他还卖周边乡镇的农村特产,像南果梨售卖初期一天能卖几百单。有位70多岁的果农种的富士苹果,以前都是赶着马车到集市去卖,林佳荣把苹果都收过来直播售卖。
“林佳荣的带动作用不小,其他村的村民有的拍视频宣传我们当地的生活生产情况,有的拍视频帮助村民销售鸡蛋等农产品。”清凉山镇工作人员介绍。
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岫岩县持续实施“新农人”培养计划,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产业人才挖掘培养。“我们全年示范新品种33个,示范推广新技术51项。举办培训班,培养孵化实用菌专业技术人才500余名,具备域外技术指导能力的实用人才超过100名。我们要实现产业‘新农人’的一线发现、一线培养,让他们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成长成才。让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扎根乡土,逐梦沃野。”岫岩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时政新闻眼丨韩国之行收官日,习主席这些声音值得铭记
- 经纬线·2026,APEC第三次开启“中国时间”
- 金色相框|习近平主席韩国之行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回到北京
- 习近平圆满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
- 大国外交最前线丨走!见证一场氛围感拉满的欢迎仪式
- 特稿|为开创亚太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汇聚强大合力——习近平主席向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书面演讲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
- 近镜头|中国接任APEC东道主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宣布中方将在深圳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