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就绪 热乎气儿马上到
今冬供热在即,实地探访供暖企业——
准备就绪 热乎气儿马上到

10月27日,国能辽宁热力有限公司厂区一派繁忙。经过数日的连续奋战与精密操作,该公司成功完成近7个月机组全停后的“重启攻坚”,确保于10月29日提前3天全面开栓供热。 本报记者 杨靖岫 摄

制表 隋文锋
本报记者 刘桐 智曼卿 许蔚冰 白复海 张霖
引子
供热是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群众冷暖的民生工程,也是重要的民心工程。随着今冬供热进入“倒计时”,我省各地供热系统已陆续启动试运行,部分地区为应对降温天气,还筹备提前供热,保障市民温暖过冬。
目前,各地已做好设备检修、管网维护、系统调试等各项工作,同时,多家供热企业和监管部门还引入AI、大数据等新技术,通过构建智慧供热监管平台,让供热服务更精准、更贴心。
今冬采暖期,各地有哪些举措保证供热质量?如何监管供热情况?供热运行机制有哪些提升?储备煤炭情况如何?近日,本报记者前往沈阳、大连、本溪、锦州、盘锦等地,实地探访供热企业。
如何保证供暖质量?
收集“供热病历”,做好温暖管家
“以前供暖刚上水,总担心管线有漏点,耽误供热。现在试运行稳定,今年供热能放心啦。”10月26日,家住沈阳市大东区北海警官之家小区居民张女士对今冬供热质量充满期待。
这份让居民的安心,源自沈阳供热夏季“三修”工作。
“小区热网是2000年建成的铁管,没保温层、锈穿了7处,去年好几户居民的室温降低了。”张女士掏出手机翻出夏天拍的施工视频说。
“改造优先级由‘供热病历’决定。”沈阳惠天热电相关负责人翻开台账介绍,小区去年多起集中反映末端不热的情况。通过系统分析、管网探伤检测,最终确定为“手术小区”,对老旧供热管道进行更换。沈阳惠天热电施工负责人唐恩全说,此次17个单元涉及更换管网510米,今冬供热稳定性和效率会大幅提高。
“新换的‘黑夹克管’采用聚氨酯保温层和聚乙烯保护壳,使用寿命延长至20年,热损失率降低60%。”唐恩全说。
沈阳市房产局副局长黄殿忠介绍,今年供热“冬病夏治”共维修改造供热锅炉300台,改造供热管网245公里,淘汰和改造65吨以下民用燃煤供热锅炉22台。修复1029栋居民楼内破损供热设施,进一步减少热量损失,提高居民家中室内温度。
10月25日,本溪市辽宁华兴热电集团热运行进入第二天,一通报修电话打破调度室的宁静。住户焦急反映管道接头渗水,客服人员赵薇录入信息派发后,维修师傅杨克勤的手机立即收到提示,他迅速接单,拎起工具包快步赶往现场。
这高效响应源于华兴热电推行3年的“智慧供热管控一体化平台”。该平台借鉴外卖接单逻辑,系统自动定位用户,将工单派给最近维修人员,其他维修人员则可“抢单”接手。维修人员的绩效与完成件数挂钩,激发了团队协作与响应速度的提升。
“别急,我看看。”杨克勤很快抵达太子城三期17号楼。经查,是老化接头密封失效,铁质管件生锈、橡胶垫圈失弹。他关闭阀门排空水,用扳手卸旧件、换新垫圈与不锈钢接头,20分钟止水。随后他还检查了其他暖气片,确认无隐患后才离开。
从报修到解决仅用一小时,而过去这类问题平均需一天。3年来,智慧平台持续优化,工单平均处理时间从24小时缩至3小时内。
今年,全省已完成更新改造老旧供热管网2095公里,已完成维修锅炉1203台(套)、换热站10496座。同时,组建应急队伍312支,配备应急人员5255人、各类应急救援设备2619台,为有效应对供热突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如何让热源供应“稳供拓新”?
“抓取”工业余温,做好暖冬后盾
10月26日,走进盘锦广田热电集团余热分场生产车间,20余台机器整齐排列、不停运转,直径超1米的粗管子像“大动脉”般连接着设备,输送着工业余温的“能量密码”。
“这些工业余温水将‘变身’供暖热源,送到千家万户。”生产车间内,余热分场主任王东指着管道揭秘道,临近工业园区企业排出的35℃左右工业余温水,会先被引进这里。我们用绿色介质“抓取”余温,再将热量传递给供暖用水,把水温提升到70℃至80℃,通过热站送往用户家中。用户家中降温后的水,还会循环回这里,最终送回企业,形成一个用水的循环。
以往企业处理工业余温水,往往采用的是用晾水塔蒸发的方式。如今这套循环系统投用后,不仅帮企业减少了用电量,还大幅降低供暖用煤量。“单是我们余热分场,每年预计就能节约用煤10万吨。”王东说。
随着气温逐渐走低,10月25日,沈阳开始供热热态试运行,29日将达到正式供热标准,让市民提前感受“热乎气”。
“摸着地热分水器,能明显感觉到一丝暖意。”10月26日,家住沈阳市铁西区肇工街的陈女士正忙着排气,家中的“暖流”来自于数公里外的国能辽宁热力有限公司。
在公司生产车间内,热电机组机器轰鸣,燃煤锅炉火力全开、炉火正旺,公司运行副总师师守洪正带着工作人员巡查机组运行情况。
一次网供水37.6℃,回水31℃。热力自动控制系统实时显示着各换热站的供水温度、压力等数据,工作人员正紧盯参数变化,时不时调整操作指令,屏幕显示陈女士家所在的换热站的水温已经提前达到供热标准。
储煤是供热质量的关键,在煤炭储备场,乌黑的煤炭堆成了小山。“现在库存煤炭有4.3万吨,能满足近20天的生产需求。”师守洪说。
据统计,今冬供热季,全省共需储备煤炭1485.62万吨,目前已完成储煤1190.53万吨,储煤率为80.1%,保障今冬明春供热“粮草”充足。
如何监管供热质量?
“智能大脑”上线,做好精准调控
“屏幕上这4万个不同颜色的彩色光点正在实时跳动,每一个都代表一户家庭的温度。”在大连市供热燃气管理站,供热管理二部部长金鑫轻点鼠标,电子地图上瞬间星罗棋布般亮起红、橙、黄、绿四色光点。每一个点对应着一台远传测温表,红、橙、黄、绿分别代表用户室内实时温度低于18℃、18℃至20℃之间、20℃至22℃之间的以及超过22℃。这套大连市智慧供热监管系统平台正像神经末梢般感知着城市的温度。
今冬采暖季,大连测温表达到4万块,平均每0.6万平方米供热面积就配置1块。“4万块测温表就像温度哨兵。”金鑫指着屏幕上光点解释,系统能够精细、实时反映不同区域、不同住户家供热效果,帮助供热企业控制供热质量,也让监管有了数据支撑。
大连11月5日正式进入供热期,11月1日,全市所有供热企业将完成热态试运行调试,进入稳定运行状态。进入供热期后,大连依托智慧供热监管平台实时分析投诉情况以及平台显示的低于20℃测温点等情况。对于问题较为集中的地区,住建部门将倒查换热站供回水温度曲线;发现换热站运行异常的,转至各属地供热部门核查。
今年,沈阳供热企业也增加安装无线室温采集设备1万块,总数量达到3万余块。
供热首、尾端住户温差较大,一直是市民关心的问题。而这个技术难题被辽宁华顺热力集团的蓄能系统技术解决了。
“供暖取热就像吃自助餐,需要多少,就取多少。”10月26日,在沈阳华顺热力的智慧供热平台前,技术负责人指着大屏幕,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挑选几万户重点区域用户进行远程室温监测,无论是中间户、边户还是顶户,通过智慧供热系统平台和手机端,都能实时监测每家每户的室温,保证均衡供热。
工程技术负责人形象地说,整个供热管网就相当于一个大号热水缸,市民家是一个个水龙头,取热水运行。有了这个系统,加上智慧供热平台的加持,可以根据需求取热,就不存在末端不热的情况。
华顺热力还大规模部署室温采集器,覆盖数十万含中间户、边户、顶户的代表性用户,实现室温数据实时回传。智慧平台根据实时室温反馈,结合自建气象监测系统数据,通过自主研发的AI算法进行动态预测和调整,自动、无滞后调控热量供给,实现室内22℃恒温,杜绝“开窗散热”浪费现象。
在锦州,今冬供热AI成“好帮手”。锦州热力集团调度中心电子屏呈现城区供热“一张图”,管线流量、换热站压力、用户室温等数据汇入“智慧大脑”。调度员朱帅说,过去靠经验调温,如今AI更高效。今夏企业新增多测点、迭代平台软件,系统能依天气、建筑特性、用户习惯自动算最优指令,实现“按需送热”,构建智慧运行新格局。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