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碗端得更牢!
金秋时节,辽沈大地稻谷金黄、蔬果飘香,田间地头处处是丰收的场景。
鞍山海城市耿庄镇土台村,种粮大户郭景录短短几天就忙完自家300亩地玉米秋收,而后接到手机上的“派单”,又开起自家机器忙起别家的活。他说:“我把全部土地托管给农业公司,当起了‘甩手’掌柜,同时又接单帮农业公司干活挣工钱。”
郭景录的转变,来自对农业公司专业度的认可。过去,他紧忙活每亩地多说也就收1300到1500斤玉米,现在耕地、选种播种、施肥防虫等活儿全程由农业公司打理,不仅基本实现“吨粮田”,而且可以在手机上查询生产全流程,很透明。
伴随着农村人口数量、年龄、结构等的显著变化,农业生产方式也在加速演变,小农生产逐渐向集约化生产过渡。这种转变,对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保障粮食稳产增收等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全省农业生产一线活跃着2.9万余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年托管服务面积6268.7万亩次,较“十三五”末增长5.5% 。
粮食产量数据是最好的佐证:“十三五”期间,我省粮食总产量徘徊在420余亿斤至480余亿斤间;“十四五”开局第一年,我省粮食产量首次迈上500亿斤大关,而后基本稳定在500亿斤左右,即使是发生局部严重洪涝灾害的2024年,仍实现500.06亿斤的粮食总产量,单产位居全国粮食主产省的第二位。
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省之一,辽宁始终肩负粮食安全这一“首要担当”。“辽宁贡献”里,单产提升作用显著,严守耕地数量和质量同样功不可没。
在铁岭市昌图县三江口镇宝龙村,收割机在农田里来回穿梭,金灿灿的玉米装进车斗,收割机后玉米秸秆被粉碎还田。宝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忠武蹲在地上,用棍子扒开秸秆碎屑下面的土壤说:“看,黑色的小细条就是去年还田的秸秆,现在已经充分腐烂发酵。”
秸秆还田只是昌图黑土地保护的措施之一。在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下,当地完善全域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利用体系,发展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农业,实施深松浅耙重压技术等,土壤里的有机质明显提升,连蚯蚓数量也比过去多了十倍。
而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孟家台村,今年春耕前完成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迎来秋收“首秀”。通过“小田并大田”,修建灌渠及智慧灌溉系统、作业道、排水沟等设施,“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在这里从理想变成现实。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上述场景得到具象化呈现。连年来,我省持续推进黑土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以来截至2024年,累计实施黑土地保护超过4000万亩次,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82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61.1%。
解锁黑土地上的“丰收密码”,是辽宁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坚定落实。
在阜新市彰武县老虎村,连片的大豆已开始泛黄且豆荚饱满,预示着又是一个好年景。与其他地方的不同,这里的大豆是今年七月初播下,在此之前已完成一茬春小麦收割。在东北地区,麦豆轮作、一年两熟对很多农民来说都是新鲜事儿。当地村民高兴地说,“一年两茬怎么也比一茬玉米强,以后也要学着干”。
种植模式的创新,得益于农业科技的支撑。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葛维德告诉记者,他们经过10年攻关,终于选育出“辽春18号”小麦新品种,其的收获期比传统小麦品种要提前10天,因而为第二茬播种大葱、萝卜、白菜等蔬菜,或大豆、高粱、谷子等作物争取到了时间。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还来自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在辽西部分地区,智能化机械作业设备已经开进了温室大棚,蔬菜高速起垄覆膜机能够一次性完成起垄、覆膜、铺管作业,蔬菜移栽机可将菜苗精准栽植至设定的深度,设施环形轨道作业车方便采收、运输、管护作业,过去的“汗水农业”正向“智慧农业”加速转变。
目前,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玉米、水稻两个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94.2%和96.6%,均居全国前列。
记者:胡海林
责编:李明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