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进校园,课后时光变了样——“好奇心追着我,一起发现新乐趣”
本报记者 田甜 姜雪 曲琦
每天下午的课后时光,曾常常是孩子们与作业“鏖战”的焦灼时刻。但如今,在我省各地中小学校园里,课后服务的“打开方式”早已悄然发生改变。今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提出,要“提升科学教育在课后服务中的比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进阶式、一体化地开展科学类课后服务。记者走访沈阳、大连、阜新等地多所中小学,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课后时光中“动手又动脑”,在好奇与探索中点燃科学梦想。
从“补作业”到“做实验” 课后时光变了
“快看!兔子又在刨窝了!”“今天的菜苗长高了两厘米!”每天课后服务时间一到,东北英才学校的养殖角和小菜园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拿着记录本,蹲在兔笼前观察母兔行为,研究“光照时长对兔子繁殖的影响”;在菜园里,他们比谁的苗长得快、谁的番茄结得多,俨然一群“小小农学家”。
这样的课后时光,谁不爱?曾经“写作业、等家长”的单调模式,早已被一场场充满童趣与挑战的科学探索取代。学校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让课后服务真正成了孩子们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黄金时间”。
在阜新市细河区八一路小学,一场“血月”天象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六年级的学生们利用课后服务中学到的知识,用简单的直筒、凹透镜和卡纸,亲手组装出了“迷你天文望远镜”,晚上和家人一起仰望星空,记录月相变化。“我觉得自己像个真正的天文学家!”学生芊羽激动地说。
“我们把科学教育变成孩子们喜欢的‘游戏’,融入趣味实验、生活观察和动手制作中,让他们在‘做中学、玩中思’。”八一路小学教学副校长奚春泽介绍,“孩子们不仅科学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现在,课后玩科学,好奇心追着我,我和同学们一起发现新乐趣,太开心了!”沈阳市沈河区莲花街小学学生苏荣熙笑着说。孩子的转变,最欣慰的莫过于家长。“以前回家聊游戏、聊动画,现在满嘴都是‘为什么’‘我有个新想法’。”苏荣熙的妈妈笑着说,“有时候他问的问题我都答不上来,还得跟他一起查资料。”作为家长,他们从最初的陪伴者、支持者,慢慢变成了孩子的“科研伙伴”。
从“讲知识”到“提问题”课堂角色变了
科学教育不再是老师“一讲到底”,而是孩子们“一问接一问”的探索。在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路小学,科学教师郝龙的课堂总是充满“为什么”。“我们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能层层递进、激发思考的‘问题链’。”郝龙告诉记者,当教师不再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先观察、再提问、最后动手验证时,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更强烈了。
“孵小鸡”是阜新市细河区民族街小学四年级的经典课后服务活动。学生们从家中带来受精蛋,编号后放入恒温孵化箱,开启为期21天的生命守候。
“每天,孩子们都会找一个黑暗的角落,用手电筒照蛋,观察蛋壳气室变化、血管生成等。”科学教研组长赵丽丽回忆道,对新生命的期待,让每个孩子都成了“小家长”。“最开始清理鸡粪时,大家都捏着鼻子跑。”赵丽丽笑着回忆,“可没过几天,孩子们就开始主动铺纸、设计‘防漏托盘’,甚至讨论起‘如何给小鸡造个更舒服的家’。”
有孩子发现小鸡喝水总溅得到处都是,立刻提出:“老师,能不能做个只让头进去、身体进不去的饮水器?”这个“小问题”瞬间点燃了全班的热情。画草图、选材料、做模型、反复测试……孩子们在失败中调整,在合作中优化,不知不觉中,工程思维的种子已经悄悄发芽。
“科学教育需要打破‘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这要求教师在课堂角色上的精准转型,通过跨学科课程让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持续升温。”大连教育学院小学研训中心科学教研员王晶晶告诉记者。
从“教育托管”到“科学乐园”校园氛围变了
绿茵场上,“运动员”灵活过人、精准射门。这不是校园运动会的现场,而是大连市中山区桃源小学举办的首届“校长杯”机器人大赛。赛场上奔跑的不是学生,而是由学生操纵的机器人“运动员”。80多名小选手在足球机器人大赛、超燃行动等比赛中过关斩将。比赛刚结束,又马不停蹄地投入新一轮备战,全力冲刺大连市第十五届科技运动会。
和桃源小学一样,越来越多的学校把科学“玩”出了新花样。在阜新市细河区八一路小学,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成了孩子们最期待的“高光时刻”,科技馆的机器人、观测设备被“搬进”校园,孩子们拿着亲手制作的“水火箭”“空气炮”等搬上展台,而他们自己则化身“首席讲解员”,声音清脆地向同学和家长介绍自己的发明。
“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火花,往往迸发于一次震撼的体验、一个顿悟的瞬间。”在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广义看来,这一刻无比珍贵,“中小学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课后服务既要‘好玩’,又要‘破圈’,带学生走进科技馆、高校实验室,让孩子们亲手做实验、造模型。这不仅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锻炼动手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责任感、合作意识与科学精神。”
属于学生们的科学梦想,就在这一个个“玩”出来的课后时光里,悄然启航。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