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志是鸟儿的身份证也是飞行记录仪
本报记者 刘璐 本报见习记者 方子圆
深秋时节,在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救助站,一只与人手掌一般大小的猫头鹰正瞪着金色的双眼,好奇又警惕地观察着四周。
“这是我们今年6月救助的红角鸮,当时它还是个毛茸茸的幼鸟,经过悉心照料后,羽翼已经丰满,体重也达到了放飞的标准。”管理局科教中心工作人员唐连友介绍,“放飞前,除了给它测量喙长、体重、体长等基础数据外,我们还会为它佩戴一枚脚环,以便能够有机会在野外再次记录到它的生存状况。”唐连友边说边用特制金属钳夹起一个金属圆环,熟练而迅速地将其扣合在红角鸮的跗蹠上。
拿起一枚金属环在手心掂量,记者发现,其重量很轻,红角鸮脚上的圆环更像是一枚定制的脚镯,既不会脱落,又给它留足了活动空间,不影响正常飞行与生活。
“这枚脚环,还有一个专业称谓,那就是大家常在鸟类科普内容里看到的‘环志’。”唐连友介绍,“每年,经我们救助又重新放归自然的鸟有很多,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鸟类,我们都会为其佩戴环志。”
“环志”可是个“大家族”,除脚环外,还有颈环、翅标、旗标等标志物形式。这些环志像是鸟儿的身份证,上面刻有专属的唯一识别编号,每一枚环志的信息都会同步录入全国鸟类环志中心的数据库,形成可追溯的“鸟类档案”。以这只红角鸮为例,以后如果有科研团队再次观测到它,就能进一步了解它的迁徙路线、迁徙时间、生长数据等信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环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看到了升级版环志——微型卫星追踪器。当天,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主任隋炎佐正小心翼翼地为一只海鸥进行佩戴。
“近些年来,环志的概念也在不断延伸,现在像是微型卫星追踪器、无线电跟踪器等所有现代化的鸟类追踪技术,都是广义上的环志。这类设备可太阳能充电,持续将环志鸟的飞行高度、速度、精确坐标等海量数据,实时回传到后端平台。”隋炎佐边说边打开电脑展示,屏幕上,之前环志的候鸟信息映入眼帘,它们的迁徙轨迹连点成线,清晰可见,仿佛一场连续的“实况直播”。小小的追踪器,让我们可以在电脑的另一端,陪伴鸟儿完成上万公里的壮丽迁徙。
隋炎佐告诉记者,2010年以来,保护区还联合复旦大学在鸭绿江口湿地开展迁徙水鸟环志、旗标佩戴、卫星追踪等工作。目前,已累计环志水鸟1551只,佩戴卫星跟踪器152只。通过分析这些追踪器回传的信息,对比近10年的迁徙轨迹,科研人员能直观发现候鸟出发时间、迁徙路径的细微变化,进而分析是否与气温波动、湿地生态环境改变相关。同时,这些信息也成为保护区制定保护策略的“指南针”,依据候鸟集中停歇的区域,划定更精准的核心保护带,避开滩涂开发、船舶通行等人为干扰,为候鸟的万里迁徙之路筑起安全屏障。
一枚枚小小的环志,是人类读懂鸟类、守护自然的“密码”,亦是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物”。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