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我省首批“免陪照护”试点医院 陪护更专业 价格更亲民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骨科病房,同屋两名患者都由一名24小时免陪护理员照护。 本报记者 曲琦 摄

本报记者 崔振波 王敏娜 曲琦 张霖
引子
家人住院需要照顾,可工作繁忙又抽不开身,是许多患者家属面临的现实困境。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印发《医院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免陪照护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我省16家医院成为首批试点医院。
所谓“免陪照护服务”,主要指患者住院期间,在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且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由护士或医院聘用医疗护理员提供的生活照护服务。
“免陪照护”能提供哪些服务,是否真正为患者和家属解决了陪护难题?服务质量如何保障、收费标准是否合理透明?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群众关切的问题,走访了省内多家试点医院,逐一探寻答案。
“免陪护”是免费陪护吗?
“国庆长假时,家人还能轮流来医院守着我,可假期一结束,孩子返校、爱人上班,我一下子就慌了神。” 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骨科病房,左脚骨折术后的何女士指着胸前的白色呼叫器说,“还好现在有它帮忙。”
如今,她和同屋患者都由一名24小时免陪护理员照护,按下呼叫器,护理员手腕上的电子手表便弹出床位号提醒,很快就能赶到床边。
“以前问过一对一护工,一天要300多元,住半个月光护工费就好几千。” 何女士算了笔账,现在选择的一对二免陪照护,每天仅需200多元。更让她认可的是护理员的专业度。她坦言,家里人陪床时,常因为“没经验”犯难,护理员不一样,她们经过专业培训,知道怎么照顾能促进伤口恢复。
像何女士这样需要“免陪照护服务”的患者不在少数。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老年科护士长孙慧表示,科室65岁以上患者占比达80%,80岁以上患者常年维持在30%至40%,“不少高龄老人的子女已年过花甲,还要帮着照顾第三代。老人一住院,孙辈忙工作难请假,子女体力也跟不上,‘一人住院、全家受累’成了很多家庭的心头愁。”
传统护工服务的“高成本、缺专业”更让不少家庭犯愁。部分非专业护工缺乏系统照护知识,遇到突发情况常手足无措,甚至可能因操作不当引发风险。而医院推出的免陪照护服务,恰好精准破解了这些难题。
“免陪护服务”并非“免费陪护”,不同的医院收费标准有差异,其核心优势在于服务专业且性价比高,能为患者提供规范照护的同时,减轻家庭的经济和人力负担。
在全省遴选的16家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医院中,盘锦市有3家医院入选,在五大专科9个病区先行先试。当地通过统一招标,建立起分级分类收费体系:照护等级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类,按等级对应单日收费300元至100元;若选择一对多照护模式,二、三级照护费用可降至每日70元至100元。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设计了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及小组模式等多种照护方案,按患者护理级别对应每日350元至100元的收费标准。各试点病房均设有显著标识,清晰公示服务内容与收费标准,让患者和家属一目了然。
在沈阳,陪护费用由派遣护理员的公司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护理难度评估确定,同样体现了“按需定价”原则:“一对一”服务每日费用约300元至400元,满足病情较重、需专人紧盯的患者需求;整组护理(最多“一对四”)每人每日收费约100元,适合身体状况相对稳定的患者。服务的实用性与性价比,正赢得患者和家属的认可,“一人住院全家忙”的困境正逐步得到缓解。
与传统陪护有何区别?
盘锦市中心医院里,张先生在护理员的搀扶下慢慢挪步。不久前他因突发脑梗死,一侧肢体活动不便被送到医院。妻子兼顾着家庭和工作无法全天陪护,这让张先生一度情绪低落,甚至拒绝配合治疗。
好在护理员胡刚桥盯着他吃药、做康复训练,还常陪他聊天宽心。慢慢地,张先生打开了心结,从消极抵触变得主动配合治疗,如今已经能在护理员的协助下尝试下床行走。“不光护理得专业细心,还能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我们全家都踏实了。”张先生的妻子王女士说,有了这个服务,自己不用医院、家里两头跑,终于能安心工作了。
“免陪照护”不仅有温度,更有专业保障。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护士主导+医疗护理员协同”是免陪照护的核心模式,护士负责专业医疗护理,护理员则为患者提供生活照护服务。
“免陪照护,从来不是护理员‘单打独斗’。”孙慧介绍,针对老年患者常有的“共病多、并发症风险高、心理需求突出”等特点,科室建立了多学科协作(MDT)机制——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护士负责病情监测,康复师介入衰弱、少肌症等问题的干预,营养科定制个性化膳食,药师指导合理用药,心理咨询师定期为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全方位守护老人健康。
沈阳市的“免陪照护”服务同样注重标准化管理。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胡静表示,医院与正规陪护服务公司合作,派驻的护理员不仅需持有基础护理员证书,还必须通过医院组织的岗前培训与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目前,沈阳24家三级公立医院已实现“免陪照护”服务全覆盖,均采用“正规公司合作+持证上岗+岗前考核”模式,确保服务质量可控、可追溯。
从各地实践来看,“免陪照护”服务已形成清晰的适配场景,精准覆盖最需要帮助的患者与家庭。从患者群体来看,手术期患者尤其是对手术存在恐惧、家属缺乏专业护理知识的患者,长期卧床、存在跌倒风险、易发生压疮等并发症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以及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残疾人士等特殊社会群体,是服务的主要对象。
宝石花(辽宁)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护工管理中心主任李莹表示,从家庭角度而言,独生子女家庭、双职工家庭、老年家属因自身体力和精力有限,无法独立承担护理任务,这些面临陪护困难的家庭,都能通过“免陪照护”服务有效减轻负担。
服务质量让人放心吗?
“30年前我就是护士,现在做免陪护理员,不过是换个方式继续帮人!”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护理员张萍熟练地协助79岁重症患者翻身、记录病情。曾有护士从业经历的她,不仅熟稔基础护理操作,应对特殊患者更是得心应手。
“我们的免陪照护可不是‘随便找个人照看’,所有护理员都得‘持证上岗’!”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郑英花介绍,该医院目前已完成两期培训,100余名护理员通过考核获得资格证书。
护理员培训周期长达1个多月,采用“理论+实践+跟教”模式,28项核心内容全面覆盖照护需求。上岗前还需在临床跟教10天至20天,考核合格才能持证上岗。
记者在该院中央运送服务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到所有在册护理员信息情况,每个人的照片下方提示有护工评分、历史单数、星级、护工标签等信息。患者、医护人员、派单老师共同对护理员打分,分为五星、四星、三星,家属可通过二维码下单时选择星级护理员;对服务不达标、违反规范的护理员,先暂停派单重新培训,屡教不改则列入黑名单。同时,护理管理人员会定期夜查,确保夜班护理员的工作质量,“就像管理护士一样严格,才能让患者放心、家属安心。”郑英花说。
在盘锦,一套“培训—考核—认证”一体化准入制度落地实施,确保护理员持证上岗、服务同质化。针对老年人、孕产妇、新生儿等不同群体,特色化培训培育出专项护理人才,岗位说明书严格界定工作范围,禁止护理员从事医疗技术性操作,守住医疗安全底线。
监管与维权渠道的畅通,让服务更有保障。试点医院普遍建立多层级监督机制:护工管理中心主管随时巡查,科室医务人员实时监督,医院定期夜查与质量监测双管齐下。家属有诉求可通过主管巡查、电话、微信等多渠道投诉,科室发现服务缺陷也会及时沟通。对于投诉纠纷,实行“第三方处理+医院协同”机制,一般纠纷由第三方公司按协议落实道歉、补偿或换岗,重大纠纷启动医院与公司联合应急预案,责任明确、处置高效。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