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0斤!彰武沙地玉米亩产蹿高
本报记者 张铭哲
“这两天真是忙得脚不沾地!”眼下正是玉米收割的季节,阜新市彰武县五峰镇的千亩玉米单产提升试验田里,同心创展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孙继刚送走一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农民,顾不上歇口气儿就扎进了田垄。
“今年玉米收成好,机器调度、收割进度、测产安排都得盯着。”尽管分身乏术,望着饱满的玉米穗,孙继刚仍掩不住笑意,“想到大伙儿都能多挣点儿,心里就踏实。”
孙继刚是彰武县五峰镇土生土长的农民,与玉米打交道已有20多年。从最初跑收购,到成立公司、组建合作社,再到2020年联合7家农机合作社和两家家庭农场成立联合社,他的玉米事业越做越大。
2023年春,农业农村部开展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彰武县承接实施国家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20.62万亩。一直在寻求突破的孙继刚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2021年,我在外地看到高产玉米示范田,觉得这项技术好。等到政策一来,我们立马跟上。”同年,他带领联合社全力投入单产提升工程,直接参与项目9000亩,并带动周边数十户种植户加入。
新技术很快带来回报。2023年秋收,项目区玉米亩产突破2000斤大关,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增产的关键是什么?孙继刚的答案很清晰:密植。“过去种玉米,每亩保苗约4000株。现在通过密植精准调控,能提高到5500株以上。”孙继刚指着眼前的田块说,“尤其是这块试验田,我们采用‘北斗卫星导航+宽窄行种植’模式,播种密度达到每亩6000株。”
光“密”不够,还要“精”。今年,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他们引进了“辽单1205”“辽单1209”“东单1331”等耐密高产品种,配套水肥一体化系统,实施全周期精细管理。“播种后48小时内滴水齐苗,生长期实施‘七水六肥’精准调控。”孙继刚补充道。
良种配良法,迎来产量与品质的双突破。“经专家测产,这片地亩产超过2400斤,比去年有明显提升!”更让他高兴的是品质的变化,“以前普通玉米蛋白质含量约7%,如今提高到11%以上。品质好了,价格也上去了,每吨能多卖20元到40元。”
从追求产量到量质齐升,孙继刚和他的联合社成员享受到了农业科技带来的丰收红利。这片曾经因沙化而贫瘠的土地,在现代农业科技的滋养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彰武县累计实施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50万亩,今年有望实现总产增加1.8亿斤,创下24.5亿斤的历史新高。”彰武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徐刚说。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