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 斤两必争
本报记者 田甜
秋收时节,在阜新市新邱区长营子镇胜利村,刚收获完的玉米地里却依然人影绰绰。玉米收获机经过的地块上,工作人员划出一块两米见方的区域,小心翼翼地拨开土块和残叶,将散落在地上的玉米粒一一拾起,放入收集袋中,称重后计算农田的“机收损失率”。
“可别小看这些‘漏网之鱼’,咱们阜新玉米种植面积常年在560万亩以上,要是每亩多损失1%,按亩产1500斤算,每亩就丢掉15斤粮,全市加起来就是8400万斤。因此要从每一个环节把损失夺回来。”阜新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机化部教授研究员吴则富在一旁解释道。
为了守住这“斤两必争”的丰收,阜新市围绕着“人”与“机”做足文章。“机器是基础。”吴则富说,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阜新市累计报废老旧玉米收获机519台,新购入1639台,占全市在用玉米收获机的40%左右。“我们鼓励有实力的合作社及时淘汰带‘病’作业的老机器,确保新装备以最佳状态投入秋收。”与此同时,从9月中旬起,阜新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骨干深入各乡镇合作社,开展农机保养指导,确保每一台收获机都“健康上岗”。
硬件升级之外,软实力同样不容忽视。农机手的操作水平直接决定着收获质量。为此,阜新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将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通过现场教学、技能比武等形式,全面提升机手的操作水平。
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员董智则从农艺角度给出减损“秘籍”:“把握最佳收获时机至关重要。”他指着田间的玉米植株说,“推荐在籽粒含水量降至20%到25%时收获,此时损失率最低。通俗的判断标准是:植株中下部叶片发黄,苞叶自然松散,就差不多可以收了。”
不一会儿,评测组的数据出来了。经过计算,这片农田的机收损失率为1.82%,远低于国家3.5%的标准。这一结果让阜新市新邱区国生家庭农场负责人冯国生欣喜不已:“以前用老机器,每亩地起码损失50多斤玉米。看着粮食落在地里,真心疼!去年下决心换了新农机,损失降到30斤左右。我今年种了1100亩玉米,折算下来就少损失2万多斤,相当于十几亩地的收成,这都是实打实的收益。”
秋收的“战场”上,随着机收减损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将“丰收在田”变为“丰收在手”,粮食安全的根基也更加稳固。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