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村晚”三重热 这趟不白来
本报记者 王姝佩
10月的营口鲅鱼圈,秋风送爽,阳光正好,红旗大集里的热度却比这艳阳更甚。10月15日,2025年全国“四季村晚”达营村秋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活动在鲅鱼圈区红旗大集举行。
这场以“秋实营口 达营村里话丰收”为主题的活动,从记者踏入现场的那一刻起,就被“热”字紧紧包裹——村产摊位前的“热卖”、村宴展区里的“热气”、村晚舞台上的“热闹”,每一重“热”都藏着乡村丰收的欢喜与活力。
“热卖”的村产,是庆祝丰收的注脚。“村产”展区中,达营村的葡萄晶莹剔透,红旗堡村的红肖梨堆成小山,农户们脸上挂着汗珠,声音洪亮地招呼着往来游客。“给我再来一斤”的声音此起彼伏。市民夏秀波感叹:“这儿的产品越来越全,场面也越来越红火了。”当丰收遇到好的销路,“热卖”的景象随处可见。
“热气”腾腾的村宴,是烟火里的幸福感。几个阿姨坐在大锅前,手指翻飞间,一只只馅大皮薄的饺子稳稳落盘。旁边,刚出锅的小望海地瓜冒着白花花的热气,织出一张温暖的网。游客们吹着气,趁热吃下一口,看那满足的神情,仿佛暖意已从舌尖抵达心底。“在这种热气腾腾的氛围里感受欣欣向荣的景象,我特别受感染。”市民付鹰说。
“热闹”的村晚,则是乡村活力的展现。演出在开场舞《秧歌扭起来》中拉开帷幕,舞台上,鲅鱼圈区文化馆舞蹈团的团员们正热情起舞,团长李晓明则举着相机在人群里穿梭,镜头追着舞台上的身影,“练了一个多月,国庆节都没歇,就盼着今天亮相呢!”李晓明说。
这份热闹更蔓延至舞台下。非遗展示区里,剪纸技艺引人围观,“秋季村晚”以“鱼体”字的模样跃然纸上……“村晚的舞台给了我们更多的展示空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上非遗文化,让我们的老手艺慢慢‘活’起来了。”满族伊尔根觉罗剪纸传承人赵玲玲说。
当子鱼剧社队员踩着高跷与游客互动,东北大鼓的鼓点带动观众跟随节奏点头,这份“热闹”,有了更生动的诠释。来自黑龙江的游客杨立成举着手机一边录像一边感慨:“太热闹了!有演出、有互动,这趟真没白来!”
“村晚”里的三重“热”,汇聚人流,传递温度,让“农民演、农民看、农民赚”的路径变得有温度。舞台上的歌声还在继续,台下的讨论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这曲丰收与希望之歌,也将唱得更热烈,更悠长。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