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大黑花生产量“涨”势喜人
本报记者 金晓玲
这几天,沈阳市辽中区大黑岗子镇的广袤田野里,成片成片的花生正在繁忙装车外销,它们有个名字叫“大黑花生”。
种植户袁文良穿梭于田间,忙得满头是汗。饱满的果实从泥土中拔出,裹挟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忙碌的农户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今年全镇的花生总产量有1.18万吨,和去年相比增长了25%。咱这腰包更鼓了!”袁文良说。
花生虽然是常见的农产品,但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大黑岗子镇的花生凭借“规模+品质+品牌”的多重优势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独特的沙质土壤,让这里产出的花生颗粒饱满、口感醇厚,深受市场认可。自2009年大面积推广种植花生以来,大黑岗子镇先是以规模筑牢产业基础,不仅积累了选种、田间管理等成熟经验,还逐步实现了从种植到采收的全程机械化。目前,全镇花生种植面积接近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采收机械化率达100%。
稳定的产量与优良的品质,直接转化为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我家种了20多亩花生,今年长势特别好,亩产能有800多斤,一亩地能卖2000多元,纯收入得有1000元左右。”袁文良笑着算起收益账。
可观的收益背后,畅通无忧的销售渠道起到了重要作用。花生采收后拉回家晒三四天,待水分降至12%至13%的时候,各地的收购商就会主动上门。“彰武的、黑山的、阜新的,一到卖花生的时节,咱这路上全是收花生的车,特别热闹,家家户户的花生根本不愁卖。”袁文良说。镇里的花生种植户越来越多,今年达到1095户,大家见证着“大黑花生”品牌的成长。
如今,花生已成为大黑岗子镇一张亮眼的产业名片。从亩产800斤的丰收图景,到“不愁卖”的销售场景;从机械化作业的高效便捷,到“大黑花生”品牌的持续叫响,这颗小花生不仅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更激活了乡村产业活力,为当地铺就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增收致富路与乡村振兴路。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