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师:不只是伺候人这么简单

养老服务师被列入职业目录,这让王凯(右)觉得自己的未来更有希望。
本报记者 姜雪 文并摄
“快看,谁回来了!”深秋的沈阳,康养服务中心的走廊里热闹起来。00后小伙儿王凯刚进门,就被老人们亲热地围住。他献宝似地捧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优胜奖奖牌,声音里满是年轻人的朝气:“还有个好消息,我的工作有了新方向,‘养老服务师’。”
这个崭新称谓,源自人社部最新职业目录,标志着养老服务从“劳务型”正式迈向“专业型”,转变的背后是中国银发经济的现实需求。以沈阳为例,全市老年人口已突破230万,老龄化率达31%,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催生了专业人才的成长空间。
在王凯看来,这份工作不只是技术活儿,更是心与心之间的细腻沟通。他曾照顾一名担任过法官的老人,疾病让他失去语言能力,也将自己的心门紧锁。面对递到嘴边的饭菜,老人总是倔强地扭过头。然而,王凯没有气馁,他选择日复一日地陪老人聊天、读报。“我要像家人一样,用爱心去服务。”王凯这样告诉自己。近60个日夜的陪伴终见成效。一天,老人露出久违的笑容,用微弱却清晰的声音说出“谢谢”。“那一刻,所有付出都值得了。”王凯说。如今,他和团队为每位新入住老人建立专属档案,从握力、步态到生活喜好、小心愿都一一记录,量身定制照护方案。
沈阳市康养服务中心院长于淼表示,“养老服务师”五个字的背后是行业的蝶变:“得懂老年人生理心理、康复护理、急救技能,还得会个案管理、质量评估。这个新身份,给的是价值认可和更高的职业要求。”
职业认可带来了更强的使命感。王凯所在的康养服务中心,90后占比超两成,大专以上学历占三成。“以前同学提起我的工作,总带着‘伺候人’的偏见,现在却常来咨询如何入行。”
养老服务师的职业道路也将越走越宽。他们不仅可以在养老机构服务,还能走进社区、参与适老化产品研发、为养老政策提供专业咨询。随着职业技能等级体系的完善,养老服务师也将享有更加优厚的薪酬,职业前景令人期待。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