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棚装上“空调” 丹东草莓接上溜儿了
本报记者 李曼
深秋的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园区里,一派忙碌景象。沿主路向前,两侧的大棚整齐排列,几座矮棚前,挖掘机轰鸣作业,崭新的管道设备静待铺设。
“这几处矮棚是冷棚草莓,九十月份正下果呢,我们正在抓紧改建,尽快把水源热泵装置装上,明年夏季,咱的草莓就不愁高温了。”合作社理事长马廷东边走边介绍,语气中充满紧迫与期待。
过去,丹东草莓的甜蜜滋味大多从12月延续至次年6月。如今,技术的突破让十月尝鲜不再是稀罕事。2024年,一大批率先采用冷冻苗技术的种植户成功在10月份迎来头茬果,两个月内飙升的鲜果价格让他们尝到了甜头。今年,跟进者更多,10月鲜莓的供应愈发充足。
然而,丹东草莓的日历上,7月、8月、9月始终是一片空白,这3个月的市场上,难觅本地草莓的踪影。响当当的丹东草莓已经形成了超400亿元的品牌价值,却面临着季节空白,这背后既有技术难题,更有思想观念的束缚。
转机源于一场“南下取经”。2024年年末,丹东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南下,考察杭州草莓种植情况,当地草莓的高品质与高收益,让丹东草莓从业者们清醒地认识到“守成难以为继”,危机意识油然而生。“丹东能不能种出全季草莓来?”丹东市委主要领导抛出的这一命题,成为推动产业思想转变的发令枪。
“技术其实不是障碍,用冷冻苗技术同样可以实现夏季结果,真正的挑战在于温度。”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姜兆彤一语道破关键。但炎炎夏日,丹东地区大棚内温度动辄超过40℃,草莓苗在这样的“烤箱”里,坐果率大幅下降,果实容易早熟变色,甚至直接被高温烧死。
给大棚装上“空调”,成为破题之道。在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正在安装的新型双阳棚水源热泵控温系统。这套系统通过热泵机组实现热量转移,配合智能温控,能为草莓在盛夏送去清凉。钻进大棚,几个方正的水源热泵机组格外醒目,它们正是未来夏季草莓的“空调”。
技术路线清晰了,真正的难关在于“人”。尽管技术可行,但高昂的成本与复杂的管理,让多数农户对夏季种植望而却步。“总要有人先迈出这一步,圣野愿意先来!”马廷东语气坚定。去年的杭州之行拓宽了他的视野,也点燃了他敢闯敢试的决心。今年,合作社投入千万元进行基地改造,新建14个种植棚,改造20个大棚,全力攻坚“全季草莓”。
与此同时,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的智能玻璃温室、草莓港集团的集装箱智能生态系统等技术路径也在同步探索,共同向“夏季空白”发起技术总攻。他们不再固守舒适区,而是选择主动拥抱变革,向技术、向管理、向市场要效益。
挑战依然存在。试种结果显示,夏季果个头普遍小于冬季果,但市场回报却相当诱人——9月份,单果8克的草莓能卖到每斤40元,而单果达到30克的精品果,价格更是高达每斤200元。
“今年设备上得晚了些,明年加强管理,果品质量一定能再上一个台阶。”马廷东信心满满,“不能只算眼前账、小富即安,我们要看长远发展,先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这股决心,并非孤军奋战。
面对合作社千万元的投资计划与激增的用电需求,丹东牵头组建了服务专班,为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保障电力供应无忧。同时,农业设施工地审批提速、金融贷款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方案迅速落地,并帮助对接国内顶尖农业专家,从技术、管理到市场营销提供全链条支撑。政府、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托举丹东草莓的四季梦想。
马廷东的愿景清晰而坚定:“从现在起,一年四季,你都能在我们基地吃到正宗的丹东草莓。等到夏季种植模式成熟了,我要带着合作社的成员一起干,让丹东草莓真正实现‘四季常鲜’!”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