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地种出甜苹果 既挡风沙又赚钱
本报记者 蒋霏
深秋的鞍山市台安县西平林场,秋风拂过千亩果林,阳光洒在已经脱下 “外套”(果袋)的苹果上,沙土地里藏着的丰收眼看要冒出来了。
在帅乡生态采摘园里,经营者贾术芬捏起一只皱巴巴的旧果袋给记者看:“这果袋看起来普通,却是苹果的‘护身符’。有它套着,虫子钻不进去,刮风下雨也不坏皮,苹果才能长得这么周正,咬一口,甜一嘴。”
这片50亩的果园,是贾术芬天天守着的宝贝疙瘩,5800棵果树上挂着的苹果沉得能把枝条压弯,“今年保守估计也能收12万斤,够忙活一阵子了!”贾术芬提起收成乐得合不拢嘴。
在西平林场,苹果打从种下去那天起就不只是能换钱的果子,这里有台安县80%以上的防护林,苹果苗往沙地里一扎,既能挡风沙,又能结甜果,生态和赚钱的事凑到一块儿了。
早先这地方,风一刮就漫天黄沙,林场的人试来试去,最后选定了种寒富苹果,它的根扎得深,能固沙,结的果子还甜。现在品种多了,“乐岐”“王林”这些稀罕品种也扎下了根,沙土地的“甜蜜地界儿”眼看着越来越大。
不远处的几排果树下,贾术芬弯腰扒开树枝,露出藏在里面的“乐岐”苹果——个头不大,黄澄澄的皮上泛着淡淡的红。“别嫌它小,20块钱一斤还都抢着要!” 她捧着苹果的手轻轻晃了晃,语气里满是骄傲,“谁能想到,这么金贵的果子竟长在以前连草都不长的沙地里!”
西平林场副场长张微道出了沙地产好苹果的门道:“台安是平原,不像山地那样浇水施肥费劲,我们搞了水肥一体化——把有机肥溶在水里,管子一送,水和肥就一起渗进沙地里了。”她用手扒拉了一把沙土,“你看这土多松,透气性好,树根能畅快喘气;加上咱这儿光照足,糖分都往果子里攒,所以苹果皮薄脆甜,成了大伙儿眼里的宝贝疙瘩。”
贾术芬的果园,就是西平林场苹果产业的一个样板。现在整个林场的苹果园有2000亩,一年能收5000万公斤果子,老百姓一年下来,光靠这个就能多赚3万到4万元。
说起以后的打算,贾术芬摸了摸身边的果树:“我年纪大了,对手机上网这些事不熟,听孩子说直播能让全国各地的人都看到咱的苹果。以后我就跟孩子学,开个直播,让更多人知道,咱台安的沙土地里能长出这么甜的苹果!”
张微的想法更长远:“不能只卖新鲜果子,得把产业链拉长,以后搞苹果深加工,做苹果干、苹果汁,让果子变成‘能放住的甜零食’;还要把摘苹果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游客来了,既能摘苹果,又能住农家院、吃农家菜,让果树既挡得住风沙,又能助力乡村振兴,这才是一举两得!”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