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三件套 “地趴粮”站起来了
本报记者 王晓波
深秋时节,在铁岭市昌图县春东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内,一场“粮食产后减损技术示范分享会”正在进行,20余名农民一边围着院子里两种不同样式的储粮仓仔细观看,一边听铁岭市粮食科学研究所所长熊芳芳的讲解,“这种叫无动力玉米自然风干仓,是立体框架式设计,最大的亮点是无须外部电力驱动,通过独特的空气对流设计,利用自然风就能轻松排出仓内湿气和热气”“这款是离地式立体储藏装具,能根据场地做成L形等组合形状,精准服务传统穗储农户”。
区别于传统的自建脚手架仓,农民眼前的两款储粮仓不再有通风死角。无动力玉米自然风干仓采用全钢结构骨架,搭配多层镀锌网隔板,玉米粒填入后,四面乃至内部能全方位通风;离地式立体储藏装具的仓体离地0.5米至1米,从根本上隔绝了地面潮气,封闭的结构设计,杜绝了畜禽破坏和啃食。
“咱农民就怕三件事:地趴受潮、鸡刨鼠咬、粮价因品质低往下掉!”昌图县春东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东说,自从合作社一年前用上了这两种组合仓型,彻底解决了“地趴粮”难题,10万斤粮食每斤能多卖一毛钱,减损增收效果实实在在。
铁岭是产粮大市,超80亿斤的产量对农户储粮能力来说是不小的考验,部分农户还延续着地头晾晒、地摊存放的粗放式储粮方法,粮食霉变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粮食品质和农民收益。
面对“地趴粮”难题,近两年,铁岭市发改委指导铁岭市粮科所等部门创新推出“科学储粮三件套”行动计划,构建起“无动力玉米自然风干仓+离地式立体储藏装具+主体赋能技术服务体系”三位一体的集成解决方案。
“我们跟着农技员跑了20多个村,蹲在农户的粮囤旁看、和粮食加工户聊,最终选定了最接地气的路子。针对农户推广‘风干仓+立体仓’模式,为农户量身打造科学储粮套餐,让‘地趴粮’站起来。”铁岭市项目服务中心副主任井红梅说。
铁岭市粮科所把种粮大户请进研究所,将储粮难题变成科研课题,成立课题组,并广泛征集农户低成本、易操作的储粮装具改良方案,邀请经验丰富的农户担任技术顾问。铁岭市组建“储粮技术专家团”,每年对农户开展科学储粮技术培训,并编制《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手册》。
如今,曾经堆在地上、饱受霉变鼠害困扰的“地趴粮”,在“科学储粮三件套”的助力下“站”了起来,不仅让粮食减损提质,更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