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辽歌
主笔 赵雪
秋风又起,山河肃穆。
今天,是烈士纪念日。我们在此回溯历史、致敬忠魂,也是在连接过往与当下,传承一种不灭的精神。
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共有43位英烈荣列其中。我们从中认真辨认出那些刻印着辽宁印记的名字——陈镜湖、郑桂林、盖中华、李向山、常恩多、张永兴。他们用生命书写的忠诚与勇气,跨越八十余载风雨,至今依然铮铮作响。
那些静默的遗物——陈镜湖的钢笔、郑桂林的大刀,如同被时光唤醒的勇者,铿然叩击着我们今日的心门。他们不只是名录中的名字,更是从辽宁大地走出的英雄儿女,或是在这片土地上洒下热血、誓死抗争的忠魂。
据不完全统计,在已公布的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中,辽宁籍或曾战斗在辽宁的英烈,共有70余位。
与此同时,吉林省档案馆出版的《初心如磐——档案中的东北抗联英雄》一书,从日寇遗留的“焚余档案”中抽丝剥茧,复原了34位抗联英雄的战斗轨迹。其中有6位,与辽宁这片燃烧过战火、浸润过血泪的土地紧紧相连。
档案无声,英烈有名。两者彼此印证,共同拼出一幅壮烈的辽宁抗战群像。
我们依然记得他们的故事:从辽宁营口走出的“战将”王德泰,牺牲时年仅29岁。吉林省档案馆的卷宗里,清晰记录着1935年10月15日他那次“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游击行军。他们所跋涉的,不是普通的路,而是用信仰劈开黑暗的荆棘之途,比一切颂歌更滚烫地诠释何谓“初心如磐”。
风吹过叶柏寿镇,如百年前一般呼啸。它记得陈镜湖因军务紧迫,数次过家门而不入的身影;“辽西飞将”郑桂林那柄缺口大刀,至今仿佛仍指向鸭绿江的方向,铮铮如有声;李向山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还我河山”,粉尘落在讲台上,化作代代相传的血色晨读。
轻轻翻动那些泛黄的纸页,耳畔似有声音传来——那是杨靖宇在凛冽雪原中打出最后一发子弹的枪响;是赵尚志在军事会议上斩钉截铁的话语;是李兆麟于篝火旁低沉吟诵的诗句。当然,还有王仁斋、宋铁岩、赵一曼、刘三春、孙铭武……这些曾经闪耀在辽宁大地上的名字,仿佛时刻在告诉我们初心的力量。
他们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有理想、有温度、有牵挂的普通人,却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走上一条非凡之路,以青春生命为火种,点燃了这片土地上的光。
那姓名背后穿透纸背的力量,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最坚硬的脊梁。
岁月可蚀青山,忠魂不可磨灭。
当秋风再度拂过昔日战壕边的白桦林,我们依然能感知——那些自历史深处走来的英魂,仍以灼热血脉,流淌于辽宁的江河大地。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