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琳: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好的疗效
本报记者 王敏娜
“我希望能把更好的诊疗方案带给患者,让更多人受益。”近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教授陶琳在全力攻关新项目间隙接受采访时说,人体各项机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步衰退,骨骼系统也不例外,让患者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更优质的诊疗是他的不懈追求。
自2017年博士毕业进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以来,陶琳一直专注于骨与关节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及髋、膝、肩周围损伤的微创治疗。他不断探索如何将手术化繁为简,以更少次数、更小创伤和更低费用实现更好疗效。如今,年仅38岁的他已成为该领域被广泛认可的专家。
陶琳带领团队创新开发出经骨过线技术,用于治疗髌骨复发性脱位及习惯性脱位。该技术切口更小、定位更精准,显著提高韧带固定强度的同时,保障了关节灵活度,同时大幅降低医疗成本。此外,陶琳率先采用新型内支架技术重建前后交叉韧带,使患者尽早开展康复锻炼,有效避免移植肌腱在恢复过程中发生蠕变,防止韧带松弛,显著提升膝关节稳定性与患者生活质量。
但陶琳并未止步于几项技术创新。在他看来,新时代的医生必须善于从临床中发现需求,将其转化为科研课题,再回馈于临床实践,形成“临床—科研—临床”的良性循环。
一名双侧髋关节疼痛十余年、无法行走的四型先髋患者找到陶琳,其长期卧床导致心肺功能极差,手术风险极高。面对患者迫切的目光,陶琳下定决心:“没有先例,我们就闯出一条路来。”他白天组织会诊,夜间查阅文献,联合多学科专家全力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患者心肺功能终于达到手术最低标准。为确保手术成功,陶琳反复预演流程,排查各类风险,最终顺利为患者完成双侧髋关节置换。
一个个成功案例,不断激励陶琳投身科研。临床工作之外,他埋首于科研探索与技术创新。目前,他主持3项国家级课题,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最年轻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临床一线还是科研攻关中,陶琳始终耕耘不辍,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他谦逊而坚定地说:“我将继续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硬核’的医生,为更多患者点燃希望之光。”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