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雅:让特殊孩子绽放光彩
本报记者 关艳玲
“校长,我包得好不好?”9月20日,在辽阳市白塔区启智学校的“蜗牛手工制品坊”里,18岁的学生小娇(化名)用手托着刚刚包装好的香皂,递到校长刘雪雅面前,满怀期待地问。
“很好呀!你看,你通过努力,完成得越来越好。这块香皂格外香。”刘雪雅由衷地鼓励小娇。
把包装盒折出折痕、粘贴,把香皂放入包装盒……刘雪雅把这些简单的动作分解,握着小娇的手,指导她如何确定折叠位置、每个步骤用哪个手指按压,一遍遍地重复。从开始学习到独立完成,小娇用了3个多月。
这所学校的孩子大多是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有的孩子无论上课下课,边说边唱;有的动作迟缓、少言寡语;有的患有语言障碍,吐字不清;还有的会突然攻击别人……“别着急、小步子、多循环。”在34年的特教生涯里,刘雪雅用耐心和爱心陪着孩子们慢慢成长,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
学生小声(化名)10岁了,却不会说话。刘雪雅通过评估查找问题原因,并为她制定了专门训练计划,每天教她做舌肌操,按摩口周肌肉,从最简单的声母开始发音练习。当小声清脆响亮地叫了一声“妈妈”时,她的母亲紧紧抱住女儿,泪流满面。
为了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实践和生活适应能力,刘雪雅带领教师在学校设置模拟家庭场景,让学生学会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教学生认识商品、计算价格、付款;带领学生走进医院、银行、车站、超市等公共场所,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们提高与人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够自食其力,刘雪雅组织学校开设穿珠、西点制作、超市理货等职业课程,帮助特殊儿童提升技能。毕业生中有147人到福利企业就职,22人实现自谋职业。
就业有门路,生存有基础。通过不断的探索,刘雪雅带领全体教师构建起了“技能实训—产品生产—市场转化”的闭环育人模式,并成立了“蜗牛手工制品坊”。孩子们制作手工香皂、手工艺品等进行义卖,通过辅助性就业获得报酬。
这几天,刘雪雅正忙着手工香皂商标注册申请工作,商标的名字就叫“襄暖阳”,她希望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自立、平等地走向社会、拥抱生活。
从解决孩子日常的窘迫,到规划他们的生存之路,刘雪雅陪着孩子们勇敢向前。她坚信,每个生命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