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诗涌

北国网记者 王世海
千秋万代,流水悠悠,浑河,这条被沈阳人视为母亲河的银色秀带,一直生生不息,滋养万民。今日的浑河两岸,遍布绿地林木,公园步道,河水清澈,鸟飞鱼跃,又成为秀美的城市滨河景观,市民休闲的乐园。
浑河古称沈水,曾为辽河支流,又称小辽水,久远绵长,深厚的历史积淀,让这条大河饱含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涌动着不尽的诗情画意。初秋清晨,草木深浓,水光泛金,记者滨河探访,思绪亦随前人的诗篇飞动。
古渡变公园
在罗士圈公园浑河晚渡渡口旁,一处仿古牌坊高立岸边,“浑河晚渡”四个字格外醒目,牌坊两侧有楹联一对,“浑河不浑清波静揽千秋月,晚渡非晚晓雾轻推百里船。”词语巧妙,意境不凡。这一处浑河古渡口,现在已被建成景观,以便人们了解昔日“浑河晚渡”盛况。

浑河晚渡牌坊。
牌坊下,滨河慢道旁,展示着清代著名诗人戴梓创作的《浑河晚渡》一诗,“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鸟下空林外,人来古渡头。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十里城南望,钟声咽戍楼。”明白晓畅的诗句,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将300多年前浑河渡口的风貌展现出来。
资料显示,戴梓本为浙江人,生于官宦之家,他通兵法,懂天文算法,擅长诗书绘画,是一个难得的博学多才之士,在北京期间,因遭人陷害,被罢了官,来到沈阳,在辽沈生活几十年,浑河也成了他喜欢的地方。
辽宁大学教授毕宝魁对辽宁文学和历史颇有研究,他表示,历史上,浑河除灌溉和饮用外,中下游曾有通航之利。明清时期,浑河漕运繁忙,沿河设置许多固定码头,今南京街、和平大街南段以及浑河以北一带,都处于码头范围之内。码头上,船来船往,多时甚至达上千只,形成了著名的“浑河晚渡”。后来,浑河水量减少,加上公路、铁路普及,其水运功能才逐渐终止。

再现浑河晚渡码头。
在浑河晚渡公园,旧日风光得以铭记传扬。当代著名诗人原野挥毫写下《浑河晚渡》一章,亦文亦诗,刻于公园块石之上,清晰可见。“浑河源自长白山支脉滚马岭,灌溉辽中,麾流入海。润一朝发祥地,兴两代帝王城。惠泽两岸,玉屏盛京。昔时,水流阔大,鸥鹭翔集。五方渡口,舟楫接连。十里码头,粮草丰赡。清同治年,入盛京八景,曰浑河晚渡。诗文唱和,刊于典章。今沈城幸逢振兴机遇,挥大手笔,画百年图。营造环岸滩地公园,装点银弓金箭。大野芳菲翠,禽鸟飞复回。天然氧吧,笼河洲烟柳,生态沃壤,筑幸福民居。古渡丰仪,盛世重光。兹作此记,镌铭碑碣。”
原野以寥寥百言,记叙了浑河源头流向和昔时漕运盛景,歌颂了以浑河晚渡再现,衬托今日开发浑河的福泽之举。
垂钓乐今昔
秋日浑河上,碧波荡漾,林木茂盛,垂钓者们不约而同,聚集两岸,挥杆甩线,如痴如醉。

闲钓秋水。
垂钓之乐,今日盛行,亦是古人所爱。
200多年前,清末诗人金朝觐与友人来到浑河游赏,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与书华峰浑河垂钓》古诗一首,真切记录下当时浑河生态和垂钓的宝贵情景。
“浑河滚滚来从东,大木浮出万山中。水深巨鱼不亲岸,兴波鼓浪吹腥风。华峰睹此忽技痒,计作长绳约百丈。屈铁为钩饵以甘,抛向中流试穷想:昨者筮得贯鱼占,今逢独丝钓鳌詹。须臾衔索势将去,欲取姑与聊伏潜。忽闻泼剌转骇绝,鳞甲激扬互明灭。饥鹰苦羁黄金绦,驽马怒啮白玉埒。蛟龙失水犹蜿蜒,何况凡鳞出重渊。力敝已为人所制,目动吻张摇尾怜。君不见西畔投竿落日边。得鱼盈寸喜忘筌,我得其一抵百千。”
金朝觐是锦州义县人,活动在嘉庆道光年间,为高鹗好友,与林则徐同榜高中进士,为官一方,颇有政声。他在沈阳书院学习期间,就英才显露,为当时东北著名诗人。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徐光荣认为,金朝觐这首诗,是迄清为止第一首生动地描写浑河钓鱼情景的古诗。诗人依据钓鱼准备、过程到钓到大鱼的喜悦与感慨自然次序,大体分四个层次表达。前四句,先写浑河水深,“巨鱼”不近岸,简要勾描清当年浑河水势与环境;第五句到第十句,写准备长绳、铁钩、甘饵,以及回想将会钓到鱼的梦兆;第十一句至第二十句是全诗第三层次,亦为全诗的核心,写钓到大鱼的生动情景。第二十一句到结尾,写钓得大鱼后的喜悦与感慨。

市民河边慢跑。
世事沧桑,千变万化,追求美好惬意的生活永远不变。如今,在绵延30余公里的浑河城市段两岸,已形成集自然、休闲、娱乐、防洪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带,除了延续久远的垂钓之外,人们还可以乘船观水、夜市欢言、休闲健身、纳凉避暑、歌舞表演……体验更加丰富的乐趣,享受更加充实的幸福。
水流千古业
“浊流直拟下昆仑,襟带陪都众水尊。捲地东来山作障,排空西去海为门。声摧雪浪惊雷起,势压风湍阵马奔。多少黄沙埋白骨,谁凭杯酒吊英魂。”这是清代乾嘉年间辽沈诗坛大家缪公恩,为浑河留下的名篇。

沈水悠悠。
据沈阳市政协文史馆馆长初国卿介绍,缪公恩家族世代为官,他曾随父亲宦游江南近20年,饱受江南文化濡染,北归沈阳后,即以诗画自娱。曾主讲萃升书院,培养了一批有名的文人。缪公恩得享高寿,作诗甚多,被后人编成《梦鹤轩梅澥诗抄》四卷,可惜只有一部分作品流传下来。
缪公恩《浑河》这首诗为其代表作之一,他以豪放大气的笔墨,描绘了浑河的磅礴气势,丰饶的水力,结尾“多少黄沙埋白骨,谁凭杯酒吊英魂”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好似开启了沈阳历史之门。
11万年前,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附近,浑河奔腾流过,旧石器时代的先民正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存繁衍。7200年前,浑河水浩荡向西,新乐人沿河而居,刀耕火种,捕鱼狩猎。
沈水湾公园,秦开塑像巍然挺立。2300年前,燕昭王派遣大将秦开开疆拓土,于辽东郡北部浑河中段建候城,前后存续五百余年。

沈阳建城第一人秦开塑像。
汉武帝建乐浪、临屯、玄菟、真蕃四郡,其中玄菟郡经多次迁移,将最终落脚点选在浑河南岸,也就是上伯官古城遗址。
辽代初期,辽太祖在候城废墟上重新建城,命名“沈州”。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定都沈阳,皇太极成立清王朝,浑河历史地位日益提升。
明末清初的浑河上,充斥着硝烟战火。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军进占沈阳,水陆并进,由太子河乘船溯浑河而上。宁远战败,努尔哈赤负伤,乘船退回沈阳,途经浑河去世。
千万年来,浑河经过两次改道,形成三条河道。浑河流向哪里,人们就向哪里聚集,城市就向哪里发展,人与河,人与城,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初国卿认为,浑河进入沈阳最早的河道,是从沈抚交界处的下木厂经天柱山和农业大学前,流经二台子关帝庙、昭陵、新乐遗址、塔湾南到丁香湖后向西。此后,历经漫长岁月,浑河逐渐改道至现在南运河一带,从下木厂经东塔、小河沿、万柳塘、青年公园、南湖公园、罗士圈西流。大约在元末明初时,浑河第二次向南改道,成为今日浑河模样。
浑河河道迁,使得沈阳城重心持续向南,城市格局得以确立,流淌不息的浑河贯穿整个沈阳历史进程,形成了悠久深厚的沈水文明,散发着独特迷人的魅力。
图片:王世海摄
学术指导:沈阳文史馆
校对:赵琢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