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舱里养蚕 李凤安搞了个全国首创
本报记者 许刚
金秋9月,正是柞蚕丰收的季节,李凤安在辽阳市辽阳县的智慧云舱小院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省农科院蚕科所的权威专家以及辽阳县政府、县政协和农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大家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现场考察李凤安在云舱里人工饲养作茧的柞蚕。云舱里养蚕,在全国可是首创。
打开类似白色集装箱的云舱厚重的舱门,里面是一排排翠绿的柞树。5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内分成两个通道,紧密排列的枝叶上是一只只绿油油、胖嘟嘟的蚕宝宝。看着长势良好的蚕宝宝,见多识广的专家们十分兴奋,纷纷拿起手机对着蚕宝宝拍摄起来,并不时询问李凤安云舱养蚕的情况。
人到中年的李凤安,是从辽阳县甜水满族乡大山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从事医疗方舱、医疗实验室建造行业,在业内小有名气。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凤安接到了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建造菌类实验智慧云舱的任务,看到专家们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舱房内养蘑菇,他决定利用自己所长加上智慧云舱技术回家乡创业种蘑菇。
经过3年的实践,在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指导下,去年春节前,李凤安的智慧舱蘑菇种植农场终于在甜水乡建起来了,特有的珊瑚猴头菇等珍稀蘑菇一经上市,就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远销北京等地。
但李凤安并没有满足于蘑菇种植的成功,家乡迅速发展的柞蚕产业引起了他的注意。今年,有着200余年柞蚕放养历史的辽阳县被确定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更让他下定决心尝试在智慧云舱养蚕。
柞蚕的野生性决定了它的室外饲养过程十分复杂。在野外环境中,柞蚕面临多种天敌的威胁,如鸟类、昆虫、寄生虫等,都会通过吞食、啃食或寄生的方式对其进行捕食,极寒或极热的天气也会导致柞蚕养殖效率降低。李凤安在当地做过调研,一只春蚕可以产二三百只蚕卵,但最终真正能结茧成蛹的只有20%左右。这让李凤安下决心研究云舱室内养殖全龄蚕,直至结茧成蛹。
在省农科院蚕科所专家的指导下,从今年春季开始,经过两轮实验,李凤安的第一批智慧云舱全龄蚕开始结茧成蛹。从目前的情况看,云舱养蚕提高了养殖效率,50平方米左右的云舱内可以养2.5万只蚕,相当于50亩蚕场的养殖数量。
同时,因为在云舱内养蚕,避免了天敌和病虫害造成的损耗,成蛹率高达90%以上。更可喜的是,养殖周期也缩短了10天,而且可以不受自然环境影响,改变了传统的一年一季,根据柞树的情况,完全可以一年养三季,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效率。
得知李凤安云舱养蚕实验有了成果后,辽阳县政协牵线搭桥,邀请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对实验项目科研成果进行初步认定。
“在方舱内完成全龄蚕养殖是个可喜的突破,具有全国首创价值,打破了传统室外饲养的限制,实现了环境精准可控,待这批蚕全部结茧成蛹后,结合技术推广难度及运行成本进行细致评估,可以适时开展推广。”专家对方舱养蚕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丹东试验站站长宋策则针对养殖温度、病虫害防治及云舱消毒等问题给予专业指导,并叮嘱李凤安一定要将养蚕的各项指标明确并稳定下来。
云舱养蘑菇和养蚕的成功尝试,进一步坚定了李凤安利用智慧云舱技术不断开拓智慧农业新项目的决心。“未来我要让更多农产品在云舱里长出来!”他兴奋地告诉记者。
责编:王永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