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为农村道路“上保险”
健全长效机制 实现常态管护
阜新为农村道路“上保险”
本报记者 李越 田甜
“当天报案,当天就拿到了保险公司的出险通知书,核赔8万元!这下修路可有底气了!”9月18日,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蜘蛛山镇交通联络员马千里难掩激动地说。无独有偶,阜新县红帽子镇党委书记海滨阳也在为农村道路“上保险”点赞:“材料一齐,预计16万元赔付款3个工作日内就能到账。路能及时修,秋收一点都耽误不了。”
马千里和海滨阳所说的保险,是今年阜新市探索开展的农村道路灾毁保险。这是目前全省覆盖面最广、保障范围最全的农村道路灾毁保险,旨在通过市场化手段,为农村道路提供更加全面和及时的风险保障。
四通八达的农村道路,是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然而,这些道路点多、线长、面广,不少路段地处地质复杂区域,极易遭遇灾毁,尤其是村内道路,大多存在“重建轻养”的问题,不少道路在建成后,因缺乏必要的维护和保养,出现路面破损等情况,影响村民出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阜新县县域面积全省第一,很多农村道路位于山区丘陵地带,几经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再缺乏专业养护,道路很容易处于‘带病’工作状态。”阜新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孙艳华表示,一到汛期,雨水裹挟泥沙而下,让原本就已脆弱的农村道路“很受伤”。
“农村道路灾毁保险的引入,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保险机制为农村道路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确保道路在受损后能够及时得到修复。”阜新市交通运输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师维说。
为了实现农村道路“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今年7月,阜新市政府出台《阜新市健全农村道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首次对村内道路责任落实、资金保障做出了明确要求,确保村内道路有人管、有钱管。同时明确提出要创新农村公路发展投融资机制,鼓励保险资金通过购买地方政府一般债券方式依法依规参与农村公路发展,探索开展农村公路灾毁保险。
地域广、水毁多、需求较大的阜新县先行先试。截至9月18日,已有17个乡镇开展农村道路灾毁保险工作,投保的农村道路总里程达到了1261.6公里,覆盖多个易发生水毁的路段,包括路面、桥梁、涵洞、过水路面等。投保总额163.3万元,总赔付上限高达约10.9亿元。
治“大病”,也医“小伤”。保险还将日常清理淤泥、沙土等工作纳入保障范围,极大提升了农村道路日常维护的及时性。
目前,农村道路灾毁保险机制正在阜新市全面推广,将通过扩大保险覆盖、优化理赔流程,让更多农村道路的管养工作实现常态化、精细化,真正实现“小损及时修、大损快速复”,为乡村交通的顺畅和农民的出行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责编:徐 硕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