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业技术人才在本地沉淀增值 本溪集结“最强大脑”升级医药产业
本报记者 许蔚冰
无尘车间里,机械臂平稳运行,指示灯如晨星轻闪,一支支疫苗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完成灌装。这里是成大生物(本溪)有限公司的疫苗生产基地,也是依靠人才驱动实现医药创新的前沿阵地。
多年来,一批批技术骨干与研发精英汇聚于此,有人带着行业积淀而来,有人从校园步入车间,在“传帮带”中快速成长。正是这些个体的成长轨迹,串联起企业从传统生产向智能化升级的跃迁,构筑了本溪医药产业的核心动力。人才如同不断汇入的活水,持续为这片生物医药的热土注入创新动能,驱动“人才引擎”全速运转。
技术人才推动产线升级
9月15日,透过车间的观察窗,各种设备清晰可见。“从细胞培养到成品灌装,每一步都追求零污染。”公司狂犬病疫苗生产主管段政羽指着密布的无菌管道说,“智能化升级让污染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
作为从另一家药企加入过来的技术骨干,段政羽不仅带来了宝贵经验,更是企业从传统生产向智能化升级的亲历者。他清晰记得自己2019年年初刚到成大生物时的场景:“那时候,不少关键参数仍需人工记录,查找核对很耗时。”如今,有了全电子化控制室,纸质记录已成为历史。
“现在不仅是操作电子化,疫苗生产的全过程都实现了视频可追溯。”他补充道,“更重要的是,生产线从最初的2条扩展到6条,产品线更加多元了。”
段政羽的成长轨迹,正是成大生物公司人才流动与价值提升的缩影。当年从齐齐哈尔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毕业后,他先在本地一家药企工作,积累了经验。当成大生物进入筹建关键期,像他这种深耕行业的本土技术骨干自然成为理想人选。
段政羽告诉记者,疫苗生产的整个过程始于微小的细胞种子,它们在恒温培养器中复苏、扩增,达到规模后被移入更大的生物反应器,与狂犬病病毒接触,“最终形成收获液,但里面还混杂着大量杂质。”接下来的纯化步骤如同精密的手术:先利用超滤膜浓缩病毒,再经过分子筛去除杂质,接着通过灭活剂获得原液。最后,原液经过精确配比、冷冻干燥等工序制成成品,“每一批疫苗,都必须通过国家严格的批签发检验,确认安全有效后才能上市。”段政羽说。
在成大生物,像段政羽这样懂工艺、有经验的专业人才还有许多。过去5年,公司累计引进技术人才41人,他们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带着各自的专长汇聚于此。正是这支不断壮大的专业队伍,确保了尖端设备与严苛工艺精准落地,持续驱动产业向更高水平攀升。
人才梯队接力成长
如今,投资超10亿元的成大生物(本溪)一期工程、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工程正高效运转。这里已成为重要的疫苗生产基地: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四价和三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多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Hib疫苗、四价流脑疫苗等把健康希望送往千家万户。
支撑这一庞大体系的,是公司多年来丰厚的人才储备。园区内,老一辈医药人的经验智慧与年轻一代的创新活力相互交融,如同江河交汇,激荡出推动技术迭代、承接新项目落地的强大内生动力。
26岁的刘哲源是这股新生力量中的一员。他通过学校推荐入职成大生物,如今已在采购岗位上独当一面。
“我在吉林医药学院读的是医学检验专业,现在的岗位很适合。”刘哲源的话语间带着初入职场的兴奋。让他感触更深的,是公司浓厚的“传帮带”氛围。他的师傅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专家李雅梦,每一次现场指导,都成为他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大学做细胞培养时,对材料选择和工艺细节总拿捏不准。”刘哲源回忆道。此刻在恒温培养室,他正聚精会神地观察老师傅的操作,“在重做同类项目时,我可以近距离学习到怎么根据细胞状态调整培养液配比。”那些曾经停留在纸面的生化知识,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变得生动具体起来。
传承的链条同样在本溪其他药企锻造。在辽宁华润本溪三药有限公司,近5年来共入职高校毕业生39人。25岁的房彦池在孙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快速掌握了公司环保系统的相关知识。此刻,他正手持检测仪,在轰鸣的设备前专注操作,“我是在沈阳科技学院读的环境工程专业,如今,书本上的原理终于在实践中‘活’了起来。”房彦池指着实时跳动的数据屏说,“孙师傅不仅教会我操作,更让我理解了每个参数波动背后的环境意义,这份责任沉甸甸的。”
这些年轻的血液,驱动着本溪市药企公司快速成长。目前,全市已汇聚超过200家医药及相关配套企业,构建起覆盖中成药及饮片加工、绿色原料药及化药制剂、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大健康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人才生态支撑药企发展
日益强健的产业链,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稳定的职业通道。今年37岁的孙萍萍对此深有体会。自加入成大生物以来,她不仅接受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系统培训,而且通过公司每月组织的技能提升课程持续汲取新知、获得成长。
2022年至今,本溪市医药企业累计流动和吸纳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才1317人,其中大学本科毕业生581人、研究生78人。他们分布于全市70余家药企,形成了开放、良性的人才循环机制。这一体系显著减少了经验断层与智力资源浪费,让专业技术人才在本地沉淀、增值,成为推动产业创新的潜在动力。
本溪市为构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医药人才生态,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目前,本溪市高新区已汇聚沈阳药科大学、辽宁医药职业学院本溪校区等6所院校,并配套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超过5万名师生在此工作学习,共同构筑起从启蒙教育到高等研究的全周期培养网络,为药企持续输送新鲜血液。
繁荣的背后,挑战不容忽视。部分研发人员表示,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一些企业仍面临创新成果转化与市场化的压力。同时,本溪药企的薪酬水平与沈阳、大连相比仍有差距。数据显示,近3年来,已有19家企业70余名大专以上技术人才先后离职。在吸引顶尖科研人才方面,本溪仍需付出更多努力。
面对挑战,成大生物等企业正通过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设计清晰的职业晋升通道等措施,积极吸引和留住人才,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稳定、高效的高素质团队。这支队伍作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正不断强化,为未来提供坚实支撑。人才这一核心引擎,正驱动着本溪医药创新之路行稳致远。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