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地插柳条养蚕迎来收获季

图①为养蚕基地内,青蚕挂满蒿柳枝头。

图②为农业专家和工作人员在蒿柳养蚕基地采收蚕茧。

图③为给蚕茧称重测产。 本报特约记者 李松娟 摄
9月12日,朝阳市朝阳县杨树湾镇农垦集团蒿柳养蚕基地内,郁郁葱葱的蒿柳丛中,工作人员正忙着采摘包裹着柳叶的新鲜蚕茧,其中最大的堪比鸡蛋,基地里满是笑声。“摘蚕茧比捡蘑菇还过瘾!没想到河滩地插柳条能养蚕,真是石头蛋里长出了金蛋蛋!”工作人员楚学岩兴奋地说。
近年来,朝阳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的专家积极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从今年开始,在多个县区的河滩、闲置庭院尝试恢复已中断多年的柞蚕养殖项目。朝阳农垦集团蒿柳养蚕基地原本有35亩河滩地,4月试种蒿柳,8月初投放蚕种,经过30多天的放养,顺利进入收获季。因今年是首次试验,蚕种投放量不大,预计首批试养每亩效益在1600元左右。
蒿柳根系发达、生长快,对河滩地、沙地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一年种植,年年平茬,寿命可达30年至50年,是防风固沙的好手。其叶片营养丰富,是养蚕的优质饲料,还可实现“一种多收”,平茬柳条可作为牛羊饲草料,柞蚕蚕丝能做纺织原料,蚕茧、青蚕可食用,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首批投放蚕种的基地已陆续开始摘茧,第二批已进入作茧前阶段。此次试养成功,是该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成功实践,让收益很少的河滩地、闲院子变成了群众增收的“聚宝盆”,为后续规模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