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赶上4月看桃花 不能错过9月摘桃子
本报记者 李曼
小小桃子能撬动多大的市场?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给出的答案是:年产值过亿元、带动千人就业、激活全季旅游。
提起河口村,人们可能并不熟悉,但说到那首《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几乎无人不知,这首歌唱的正是河口村的春天。
9月,驱车行驶在G331国道上,沿途逐渐出现一抹抹鲜艳的“燕红”。进入宽甸县境内,空气中桃香四溢,随处可见果筐垒叠;物流车厢里,桃箱码得整整齐齐;来自各地的私家车停靠在路边,游客们纷纷摇下车窗询价,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口这北国秋日的第一份清甜。
在长甸镇桃花岛驿站,卖桃的摊位前熙熙攘攘,黑F、吉A、冀B、苏L……来自天南地北的车辆排列开来。从大庆来的周英一家七八口人围在一个摊位前,她拎着刚称好的一袋燕红桃,一边扫码一边笑着说:“没赶上4月份看桃花,但9月份摘桃可不能错过!这桃真甜,得多带点回去!”
这种吸引了八方来客的桃子名为“燕红桃”,出自“尖红似燕喙”。得益于鸭绿江口特有的气候和水土,这里的桃子个大饱满、汁多味甜,一些单果能长到1斤以上。
摊主陈媛媛告诉记者:“今年咱们G331国道可火了,来来往往的车辆真是不少,我一天能卖出去五六筐桃,再加上电商发走的,一点儿不愁销路。”
种植户刘明明家的桃园里又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一人多高的桃树连绵成片,枝叶间缀满套着纸袋的果实。几名果农动作轻巧地拆袋检查,微微掀开一角,燕红桃标志性的绯红“燕嘴”清晰可见。刘明明随手摘下一颗大桃说:“我们坚持人工疏果、物理防虫,你看这桃,自然红、自然甜。”
在河口村,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堆着成筐的桃,顺丰快递小哥李强正在刘明明家里低头打单子,白花花的快递单从桌面上垂下来,叠了几叠,拖到了地上。“光我自己,一天就能发400来件快递。全村的顺丰快件加起来,一天接近5万件。”李强说。
刘明明还是宽甸和美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今年,合作社通过电商、网红带货、企业团购等渠道预计销售50万斤,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民参与其中,解决就业150余人,平均每户增收3万元。
在合作社成员于洪明家的院子里,他正动作麻利地为桃子套网、装箱。这些桃子即将发往广州、上海、北京。“我家有1000来棵桃树,今年大概能卖5万元。”他的语气中透着喜悦。
据河口村党总支书记郎显琨介绍,目前,全村燕红桃种植面积达1万亩,年产量超4000万斤,产值突破1亿元,“以前我们也扩种过,但有些地方的土壤条件不合适,后来就科学调整、优化种植。”
燕红桃的摘果期极短,只有十几天,正好接续河北桃收尾的空档,市场优势明显。但郎显琨并不满足:“我们正在请科技特派员研究,看能不能让桃再晚熟几天,错峰上市,价格还能再涨一截。”
一颗桃子,不仅富了村民,也带火了村庄。春夏之际,万亩桃花竞放,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同时,河口村依托燕红桃和本地红色资源——河口断桥、毛岸英学校等,打造“红色+生态”旅游线路,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观景、冬研学”的全季旅游模式。
今年到目前,河口村接待游客已突破40万人次,仅在桃花季,就接待游客10万余人,当月文旅收入超2000万元。如今秋桃成熟,河口村又迎来新一拨游客。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