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每天睡觉前都要看一遍这张照片”
记者 张颖 栾溪
1950年10月,地处东北的吉林滴水成冰。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渡江点,数万志愿军战士从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和水下桥率先渡江入朝,这里也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
一个叫杨占文的战士带着豪情壮志及对妻女的不舍,随着部队匆匆过江。踏入朝鲜国境后,他深情地回望了一眼身后的祖国,那是家的方向。
此后,他与家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2025年9月,初秋的校园里,辽宁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学生苏官品——杨占文的重外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揭开了这个尘封75年的离别往事。
阳光,帅气,这是记者对苏官品的第一印象。作为辽宁大学校国旗护卫队的一员,他在接受采访时一直坐得笔直,他的身上隐藏着外曾祖父的军人气质。

辽宁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学生苏官品 受访者供图
虽然从未见过外曾祖父,但他的样子和他的故事早已深深印在苏官品的脑海里。
“奶奶床头抽屉里有一本相册,每天睡觉前她都会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第一页就是外曾祖父杨占文的照片,她会反复地看,用手不停地摩挲着。那是外曾祖父留在人世间唯一的一张照片,也是奶奶与她父亲唯一的连接。”苏官品说,而这张照片他也看了无数遍。
获得这张照片的过程也很曲折。1950年外曾祖父离开时,苏官品的奶奶只有两岁,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杨占文并没有直接回到家里,而是去了吉林另外一座城市学习,并于1955年因公牺牲。

苏官品手机中保存着外曾祖父生前留存的唯一一张照片 栾溪摄
“外曾祖父牺牲时,奶奶才5岁。奶奶18岁时,外曾祖母也去世了。外曾祖母是唯一知道外曾祖父坟墓地址的人,这一信息随着老人的离世变得模糊不清。”苏官品说。
找到自己的父亲成了奶奶的一个执念。
“现在奶奶珍藏的这张照片,是奶奶60岁时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的一个烈士陵园里找到的。因为外曾祖父是因公牺牲的烈士,所以在陵园里能找到相关信息。我们在那里看到了他的名字,并找到了这张照片。遗憾的是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外曾祖父具体安葬的坟墓没有找到。”说到这里,苏官品的声音哽咽了,眼圈也已泛红,他缓了缓,接着说,“但我一定会继续去寻找,帮奶奶完成这最后的心愿。”
9月12日,第十二批30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即将回国。苏官品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可以去现场参加迎回仪式。“虽然还不知道外曾祖父安葬在何处,但是作为一名志愿军老兵的后代,去参加迎回仪式,接外曾祖父的战友回家,这是后辈对先辈的缅怀和铭记。未来,我也会像千千万万个与外曾祖父一样的志愿军先烈一样,为祖国的强大与和平做好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苏官品说。
校对:马松波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习近平会见斯洛伐克总理菲佐
- 习近平会见刚果(布)总统萨苏
- 习近平会见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
- 习近平会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
- 习近平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举行会谈
- 第一观察|势不可挡的伟大复兴,必将胜利的崇高事业
- 拾光纪·天安门城楼上,与习近平握手的6位老英雄是谁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 嘉奖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全体人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等出席观看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