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200万字记录“最可爱的人”
记者 张颖 栾溪
九月,天空湛蓝如洗,辽宁大学崇山校区校园里随处弥漫着秋的气息。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发水的办公桌上,土黄色的档案袋摞起来有半人高;连着电脑的移动硬盘里存满了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的珍贵影像和音频。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发水 栾溪摄
“两年来,学院50余名教师和120余名学生组成的‘采访团’,奔赴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朝阳等8个城市,约30多个乡(镇)村,一共采访了204名抗美援朝老兵。我们已经整理出了200多万字的文字材料,这是对他们的‘生命存档’,也是一次跨越年龄和时光的深情敬礼。”陈发水动情地说。

谢晓娟院长、苏里老师带领采访团队与优秀学生代表同抗美援朝老战士王凤和合影 受访者供图
记录并感动着
2023年8月起,辽宁大学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抗美援朝战争口述资料采录与整理”,学院组织了由思政课教师及研究生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校内中国近现代史、档案学、新闻学、摄影等学科力量,完成了四个批次共计200位志愿军老战士口述史料的采录与整理工作。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所有参与相关工作的师生在深入采访的同时,一边记录着,一边被感动着。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宋昊洋深情地说,自己极其幸运能够参与抗美援朝口述史的采访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被抗美援朝老战士的英勇故事深深地感动着。
他记得在采访抗美援朝老战士吴晓兰时,老人家穿着干净整洁的旧军装,胸前别满了勋章,神情是那样的骄傲和自豪。
2024级硕士研究生高显惠在采访抗美援朝老兵罗殿财时深切地感知到“英雄”的含义,魏巍笔下的“最可爱的人”的样子具象化了,那是一群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普通人。“他们是那样的平凡而普通,又是那样的高尚而伟大。”高显惠说。
如今,战火早已远去,但志愿军的故事不该被遗忘。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英雄精神,才能永远照亮前行的路。

谢晓娟院长、苏里老师和李蒙佐老师带领采访团队同抗美援朝老战士杨化烽夫妇合影 受访者供图
在和时间赛跑
2024年11月26日上午,宋昊洋轻轻敲打着志愿军老兵吴晓兰的家门。
踏入房间的刹那,宋昊洋被眼前的画面感动着。老人正坐在客厅里静静地等候,阳光穿过窗户洒满老人花白的头发。“这个画面太美好了,这不正是无数志愿军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岁月静好吗?非常有幸能看到这样美好的场景。”宋昊洋说。
吴晓兰为他讲述了在朝鲜战场野战医院与死神赛跑的故事。1952年,吴晓兰只有16岁。惨烈的上甘岭战役后,无数的伤员被送往设在山洞里的野战医院,外面炮火连天,里面每天都在和死神抢人。那些受伤的战士们,在意识清醒时,也会让医护人员去救治伤情更重、年纪更轻的战士。这些场景在70多年后,仍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每次想起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今年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罗殿财被称为防空洞里的“千里眼”。75年前的朝鲜战场,作为志愿军防空军情报员,他在防空洞里用精准情报为战争胜利筑起了一道“空中防线”。
2025年1月,高显惠采访罗殿财时被他的英勇事迹所感染。
1951年,16岁的罗殿财第一次踏上朝鲜战场,主要负责监视敌机、搜集情报的工作。他所在的情报站主要负责追踪平壤、新义州至丹东区域的敌机活动,将信息及时传递给炮兵与空军,守护中朝铁路运输线这一“生命线”。
当时美军为破坏丹东的铁路桥与公路桥,派出三架曾参与二战、投过原子弹的B-29型重型轰炸机——这款被称为“空中王牌”的战机,在美军眼中几乎“刀枪不入”。情报站位于平壤附近,罗殿财与战友们紧盯雷达数据,将轰炸机的飞行轨迹、方位等信息源源不断上报至丹东。最终,我军成功击落一架B-29轰炸机,机上12名机组人员全部被歼灭,这一战绩震惊中、朝、美三国。朝鲜停战后,因情报准确、坚守阵地,情报站全体人员获集体三等功,每人都记功一次。
“这次采访,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单福才老人,在我们到达的前一晚突发急病离世,这成了项目组最大的遗憾。”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苏里遗憾地说。
2024年11月初,项目组联系志愿军老战士单福才时,老人家非常高兴,表示有很多战场上的回忆、很多战斗故事要讲。遗憾的是出发当天坐车赶往桓仁的途中,苏里接到了老人家属的电话,告知老人在前一天前晚上突发疾病送医院抢救无效,并于凌晨不幸去世了。
接到电话的苏里和身旁的学生们都沉默了。

苏里老师采访杨化烽老战士 受访者供图
传承的使命愈发沉重
谈及这两年采访工作最深刻的体会,苏里说:“历史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他们炽热的情感构成的。我们做的,就是把这些即将随时代远去的‘人’和‘情’找回来,存下来,传下去。这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荣幸和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责任。这个项目让我成为这段伟大历史的‘传棒人’。”
传承是最好的铭记。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大思政课”发展理念,始终以“真实问题”为依托持续探索思政课“社会大课堂”建设。
“学院将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和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研究成果有效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并同抗美援朝纪念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等历史场馆单位共建立教学基地,更好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红色文化。”陈发水说。
采访虽已结束,记录仍在继续。
参与项目的老师和学生们听得越多,肩上的担子越重。204位志愿军老兵从个体的微观视角还原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宏观历史,这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
“老人们把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托付给我们,我们有责任让这些故事被更多人看到、听到,让这种精神不断延续。”陈发水说。
校对:马松波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习近平会见斯洛伐克总理菲佐
- 习近平会见刚果(布)总统萨苏
- 习近平会见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
- 习近平会见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
- 习近平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举行会谈
- 第一观察|势不可挡的伟大复兴,必将胜利的崇高事业
- 拾光纪·天安门城楼上,与习近平握手的6位老英雄是谁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 嘉奖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全体人员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在京举行 习近平等出席观看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受阅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