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树人”到“田把式”—— 护林人老李有了新活计
本报记者 张铭哲
“以前我是看树的,现在成了侍弄蘑菇和草药的。”夏末秋初,在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镇,林草站站长李占勇踩着腐殖土,笑着打趣道。这位守护了科尔沁沙地南缘25年的老护林人,如今有了个新活计——在林地里种植蘑菇和中草药。
转变始于今年夏天。阿尔乡镇地处彰武县最北部、科尔沁沙地南部,是阻止科尔沁沙地南侵的最前沿。经过几代人的防沙治沙,全镇林地面积达13.6万亩,森林覆盖率接近60%。
如何让这片绿色家园在防风固沙的同时,给乡亲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阿尔乡镇开始了新探索,在白音花分厂樟子松林下试种100亩赤松茸,同时在林地边缘种植中草药,让生态防护林释放出经济价值。
“这活儿可精细了。”李占勇蹲在新翻的土地上,小心翼翼地扒开覆着的松针和薄土,一团雪白的菌丝在湿润的基料上显现出来。他随口就报出了整套种植流程:“开沟要60厘米宽、10厘米深,基料要焖够24小时,覆土要拍成龟背形,最后还要盖上2厘米厚的松针,一步都不能错。”
从巡林护林的“看树人”,到侍弄菌菇的“田把式”,转变背后藏着不少辛苦。上网查资料、去外地学习、跟技术员视频请教,成了李占勇每天的必修课。
“完全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李占勇坦言,“以前巡林看树活没活、有没有病虫害,现在种蘑菇得盯着温度湿度,每天浇水降温不说,有时候半夜心里不踏实,还得来地里瞅两眼。”他话锋一转,眼里亮起来,“这些树我守了25年,现在能让它们既保生态又能养活人,再难也值。”
眼下,这份辛苦透出了甜。“9月中下旬就能出菇,厂家早早就说好了保底回收。”李占勇算起效益账来底气十足,“现在市场价是9元到10元钱一斤,按每亩最低产3000斤算,纯利能有1.5万元以上。”更让他欣慰的是,频繁浇水和基料发酵把沙地土壤养得越来越肥,树木也跟着受益,生长得越发壮实。
林地边缘的田垄上,另一重惊喜正在生长。110亩益母草舒展着锯齿状叶片,11亩旋覆花缀着星星点点的花苞,在微风中摇曳生姿。“这些中草药也是今年试种的新项目。”李占勇说,“它们不仅耐旱、耐瘠薄、适合沙地生长,效益也高,一亩能产出3吨,亩收益能达到1800元。”
望着成片的樟子松林,李占勇谋划起未来:“今年只是开始,明年我们打算试种猴头菇,直接绑在树干上,不占地面空间。林下还可以养鸡养鹅,搞立体种植养殖。”在这位老护林人看来,治沙不能仅仅依靠种树,更要让林地“生金”,才能将这片绿护得更久、更牢。
责编:齐志扬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