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种多收”有啥秘诀?

农户参观水鸟友好型水稻耕作模式示范田。 本报记者 候森 摄
本报记者 候森
“什么?不赶鸟,还给它们挖水面。”“少种‘一分地’,肯定减产呀!”……
近日,在2025年水鸟友好型水稻耕作技术培训班上,辽河口水鸟友好型水稻(稻渔共养)耕作模式核心示范展示基地负责人孙忠正被一群种田“老把式”团团围住。面对质疑,他没有着急解释,而是随手拽起沟中的地笼,“看看,和你们家的河蟹比,谁大?”
“这蟹现在就得有一两半,到秋天最少二两半。”“这个头有我家俩大。”“你用啥高招儿了?”看到地笼里的河蟹,刚才还摇头的“老把式”立马眼睛一亮。
“我的河蟹4月底就能下地暂养。你们是不是得6月份才放蟹苗?差一个多月,少说能多蜕两次壳。”孙忠正亮出实验报告书给大家算账:每亩挖10%明水面,虽少种一成水稻,但能多放两成蟹苗,大蟹比例会增加30%。“实践证明,新种法比单种水稻增收61.29%、比传统稻田养蟹增收32.17%。”
“那再挖大点明水面,岂不赚得更多?”大洼区王家街道种植大户明文玉抢着问。“那就违反国家耕地保护和‘兴渔稳粮’的政策了!”孙忠正赶忙提醒,“最多挖10%,这可是红线,大家伙千万别触碰。”
“我们盘锦正好处于水鸟全球迁飞路线上,稻田增加明水面,既能提升农民收入,又能为迁徙水鸟提供栖息和觅食场所。过去两年,基地的候鸟种群数量、密度等指标显著上升。”盘锦市林业和湿地保护管理局湿地和自然保护地服务科科长张勇解释。
明文玉一拍大腿说:“鸟给稻田除虫,还能淘汰生病河蟹,以后我家的稻田也按这个标准挖,明年咱也整‘水鸟友好型’。”
今年,辽河口水鸟友好型水稻(稻渔共养)耕作模式核心示范展示基地面积将增至3000亩,盘锦全市该模式水稻耕种面积将超过1.2万亩。
责编:盛 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