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铁西区:扛大旗 勇担当

沈阳红梅文创园的室内音乐现场“原料库LiveHouse”。

今年8月,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磁悬浮应用产业基地落成。

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操作。受访企业供图

今夏,沈阳市铁西万象汇“西红市5.0”市集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沈阳市铁西区把工业文化元素嵌入城市肌理,打造宜居宜业家园。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杨靖岫摄
本报记者 金晓玲
写在前面
决胜之战半程已过,沈阳市铁西区交出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10个季度跑赢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0个季度双位数跃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8%。
数据之外,动辄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企业实力竞逐新赛道、重焕了青春活力,新兴产业频繁落子,或追加投资扩产,或新建园区落地前沿技术。
产业之外,这里的生活杂糅着诗意浓与咖啡香,首店的时尚和运动的释放,厂区、社区、街区热气腾腾、蒸蒸日上。
工业重镇、经济大区铁西究竟做对了什么,能统筹推进传统与新兴、在高基数上保持高增长?能让铁西人扎根、更多人向往,区域常住人口直逼140万?
没有捷径,唯有实干——铁西的答案一如铁西人的性格。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建设更新,最终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得实惠。
“认准的方向、认准的事,干就完了!要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用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采访中,铁西区委书记郭忠孝的话简洁而有力。
说到底,一座城市有没有发展力、吸引力,终归取决于它离人心有多近、离时代有多近。铁西“密码”,大抵如此。
一锤连着一锤敲,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产业升级向新向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统筹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工业遗存、工业文化与公共空间完美融合正在发酵城市老味道、塑造城市新面貌……今见,老工业区的新蝶变正次第呈现。
核心提示
沈阳市铁西区,昔日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工业区。
曾经,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任务让铁西涅槃重生。
如今,新时代新铁西又精彩蝶变。
如何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冲在前、扛大旗?如何在沈阳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中当好主力军,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核心区?
铁西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中找方法、寻路径,坚决扛牢经济大区之责,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速构建具有铁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今年上半年,铁西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7.8%,连续十个季度跑赢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连续十个季度双位数增长。
传统产业向新裂变延展,新兴产业“育苗成大树”,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下,铁西产业图谱持续更新,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加速构建。
“新”潮澎湃
一段时间不见,铁西又“进化”了:项目开工、落成、投产一路快跑,让这片热土不断“长”出新厂房、新厂区。
德生生物医药产业园就是其中代表之一。8月13日,当记者来到园区时,北方药谷德生(沈阳)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张斌正忙着安排新项目入园的事。“现在园区一期已经投产,二期A阶段也已启动运行,B、C阶段正在建设当中。”张斌介绍,“园区是边建边用,目前已经引入25个项目、入驻5个机构。”
这个产业园为何如此受追捧?这缘于它的几大不可或缺性:园区是目前东北地区唯一的生物医药CDMO(合同研发生产)产业园区;拥有全国已建成的体量最大的生物反应器;拥有全国首条自主可控的生物制药生产线,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同时,又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这里还是高标准打造的智慧园区和黑灯工厂,生产数据可云端控制、实时监测,避免人为操作风险,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德生的强,并非凭空而生,它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实力支撑。据了解,德生生物由全国医药研发20强企业——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管委会下属国资公司共同出资组建。正是依托三生制药丰富的生物制药研发、生产、销售经验,德生才得以实现产业链生态化、制药环节柔性化等一系列创新突破。
向新而行,“新”潮澎湃,是如今铁西产业的鲜明标签。站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高度,铁西区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新材料及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集群今年新突破不断。三生制药与美国辉瑞签下60.5亿美元合作“大单”,向辉瑞独家授予公司自主研发的突破性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SSGJ-707在全球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创下中国创新药出海纪录。东北制药收购北京鼎成肽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深化生物制药领域布局。
再放眼其他领域,亿纬锂能沈阳系统集成工厂投产;领航工程试产及锂电池寒区应用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磁悬浮应用产业基地建成投产,当天就签下30亿元订单和3家战略合作客户;东北唯一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分中心揭牌运营;中德园零碳产业园建设正在强力推进中;贺利氏、汉京等半导体新材料企业新工厂相继竣工投产;唐立新院士领衔的工业智能实验室、中国电信东北区域智算中心、东北唯一的“星火·链网”超级节点等重点平台加快建设。
数据显示,铁西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新材料及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沈阳市占比已达到75%、57%、43%、10%,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稳步巩固。
持重向新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铁西区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重向新,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重,是地位,也是分量。在我国制造规模最大的数控机床生产基地——通用技术沈阳机床的技改车间里,多台五轴数控机床一字排开,正在进行无人化作业。车间副主任董明介绍:“借助‘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这里已经是真正的‘黑灯工厂’。零件进入数字化生产线后,通过无人搬运车转运到机床上,白天加夜晚全自动不间断加工,车间人员大幅减少,制造效率质量显著提升。”
新,不仅指技术,还包括新领域、新赛道。今年初,通用技术(沈阳)机床装备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揭牌。作为通用技术集团整合资源打造的机床全生命周期运维服务基地,公司立足沈阳、服务全国、连接世界,提供机械大修改造、电气智能升级、进口设备维修等服务,助推机床产业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大国重器”创新疾驰,新能力、新优势加速形成。今年上半年,特变电工电装集团沈变公司研发的22项输变电新产品顺利通过国家级鉴定,其中16项新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项新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在类别上覆盖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智能电网、海上风电等关键领域。
“这批创新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能源战略。”沈变公司总经理刘永清介绍,“比如全球首台20赫兹海上风电低频机舱变压器,应用于华能玉环2号海上风电场项目,完全适配柔性低频电网需求,可减少海上风电输电损耗约15%至20%。”
“国家砝码”沈鼓集团持续推进核电、氢能、储能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的新产品开发。其研制的国内首台、国际领先的八级整体齿轮式压缩机组,每年可助力捕集封存CO2超150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近9万亩,不仅为华能项目提供核心动力、创造经济价值,更成为全球减碳领域闪亮的“中国名片”。
依托强大的压缩技术底蕴,沈鼓集团还深度布局氢能产业链的“制、储、运、用”全环节,贯通“绿氢”脉络,驱动能源转型。
攀“高”向“新”逐“绿”,铁西的传统优势企业如今正向着产业链高端加速延展、裂变、升级。
“项”上攀登
老工业区青春不老,澎湃活力迸发。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5.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半年报中的一组组增长数字,尽显铁西经济的持续向上向好态势。
“今年,这种向好态势会一直保持。”铁西区委书记郭忠孝信心十足。信心,源自铁西从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不给自己留后路。“不发展是最大的风险。对铁西来说,不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郭忠孝说。
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拼搏实践中,作为产业大区、经济大区,铁西使命特殊。担更重的担子,冲在前、扛大旗,成为铁西自我衡量的重要“标尺”。
创新,为“冲在前”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8月13日,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里,德国下萨克森州走进中德园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说明会正在举办,80余位中德政商代表深入交流与分享。
“类似的活动,我们每周都举办,为的就是助力本地企业与域外企业双向互动,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沈阳·中关村运营负责人介绍,目前沈阳·中关村有在孵企业196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智能制造产业微集群。
乾承机械科技(沈阳)有限公司是微集群中的优秀企业之一。公司总经理徐天成告诉记者,受益于沈阳·中关村的创新生态和铁西区优秀的发展环境,乾承机械入驻以来,规模从3人增至20人,年营业收入从20万元增长到1500万元,业绩呈数十倍增长,并成功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行列。
近3年来,铁西区科技型企业数量年均增长36.6%,其中瞪羚企业82家、年均增长36%,雏鹰企业242家、年均增长27.8%;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达35.5亿元,同比增长27.5%,占全市近1/3。
“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结果。”区科技局局长刘晨颇为自豪地介绍,在铁西,诸多“关键变量”蔚然成势,正在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没有企业作为主体、没有项目作为载体,创新就无从谈起。上半年,铁西区谋划中德园零碳产业园、中德国际生命健康城等项目638个,落地赛轮—普利司通、北重航空等项目204个,开复工宝马电池、宁波滑翔等项目360个,其中产业项目占比超85%,工业项目占比超75%,并有亿纬锂能、贺利氏等45个项目竣工投产。
投资向实向新发力,创新动能持续增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因素不断涌现……夺取决战决胜,蝶变新铁西,可待可期。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