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海事蓝”守护特教孩子水上安全
本报讯 “救生衣是我们在水中的保护铠甲!”志愿者托着橙色救生衣走到学生中间,通过手语配合实物演示,详细讲解救生衣的穿戴方法。在哑语老师的协助下,志愿者们为每个孩子试穿,“肩带要像小书包一样调整,卡扣要听到‘咔嗒’声才安全。”当看到志愿者老师演示落水后救生衣如何让身体浮起,孩子们纷纷用手语比画出“安全”“谢谢”,现场洋溢着温暖的互动氛围。
日前,丹东海事局青年志愿者团队带着专业知识与爱心关怀,为听障、视障学生量身定制水上安全课程,通过触觉感知教学、互动体验和爱心捐赠,为孩子们点亮水上安全的灯塔。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丹东海事局“水上安全进校园”系列活动的特殊专场。针对特殊教育群体,志愿者团队提前研发触觉教具,设计哑语同步教学方案,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跨越感官障碍。
活动现场变身“可触摸的安全课堂”,志愿者创新采用触觉感知教学法,将抽象的航海安全知识转化为具象化教具。当老铁山灯塔模型传递到孩子们手中,凹凸的塔身纹路、可旋转的灯室结构,让孩子们通过指尖触摸感受“海上明灯”的守护意义。志愿者蹲下身耐心讲解:“这座灯塔已经守护航道120多年了,就像我们守护大家的安全一样。”孩子们轻轻抚摸着灯塔顶部的玻璃罩,嘴角泛起微笑:“原来灯塔的光,是这样温暖的形状。”
王会文 本报记者 王卢莎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