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记认准了蒸馒头致富这条道

大连金普新区富岭村党总支书记张新(中)和员工研究花馍工艺。 本报记者 曲宏 摄
本报记者 曲宏
8月初的一天,整洁的操作间里,几位身穿白色大褂、戴工作帽的女工围着一张大不锈钢桌面,一人在一块面一块面地称重,其他人把称好的面团揉圆,搓成馒头状,另一边有两人在做花馍,颜色纯正自然。
这是大连市金普新区二十里堡街道富岭村办面食加工厂日常工作的场景。
“我们富岭村的大酒酿馒头是纯老面工艺,无任何色素添加剂,特别暄软。我掰开你们看,这馒头蒸到火候了,面揉到时候了,里面一层一层的。”富岭村党总支书记张新对这个村集体致富项目倾注了太多心血。
富岭村有300多户,760多人,以前村集体经济薄弱,怎么才能让这个资源有限的小村庄村集体富起来呢?张新带领村“两委”成员赴外地学习考察。看看外面的创业项目,再看看村集体的资产、资源,村“两委”把面食加工项目确定为富岭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方向。为啥呢?用张新的话说,投资少,利润高,风险不大,百姓生活离不开它。村集体投资40万元,争取上级扶持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补助资金100万元,富岭村凑足了起动资金。
富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村集体共同出资注册成立了大连金普新区富岭食品有限公司,主营馒头、花馍等面食系列产品。
馒头、花馍谁都能做,但做出符合当地口味的富岭面食,可是个技术活儿。
把好质量关,张新一开始就定了“规矩”,使用的原料优中选优,染色食品必须是植物染色剂,都是从菠菜、南瓜、胡萝卜等蔬菜中提取的天然色。比如,绿色用的是菠菜叶汁。面食技术的关键之一是配比,牛奶、鸡蛋、糖、油等原料配比不一样,口感就不一样。为了满足顾客口感需求,张新天天在家试验,用掉了20袋面粉,家里人吃馒头都吃伤了,她还天天跟工人一起研究试验。
2023年10月,富岭馒头一上市就非同凡响。顾客蜂拥而至,60万个馒头被抢购一空。看到市场的热烈反响,张新眼里涌动着激动的泪花。顾客反馈好,市场供不应求,张新和村“两委”坚定了做下去的信心。村集体的食品加工厂招用19名女工,每名女工每月工资5000元至7000元不等。去年给村集体贡献7万多元利润。
张新对未来三年有个规划,每年利润争取保持在20万元左右。如今,富岭面食走进了养老院、社区食堂等市场,还和大商集团进行了合作。
“对穿的,我没欲望。但干村集体面食这件事,我有瘾,有劲头。”张新庆幸三年前干了这个面食项目,现在生产稳定了,给村集体和村民也带来了效益。
为了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张新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村集体的面食产品,还在抖音直播间宣传。她认为,发展慢一点儿不怕,但村集体的面食产品要保证质量,要塑造好的品牌形象,才能有更高的附加值。她说:“做面食项目最终目的是为了惠民,要让村民的日子蒸蒸日上。”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