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包伏”来了 立秋后高温可能“超长待机”
本报记者 陶阳
今夏,“高温”天气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素以凉爽著称的东北地区也频频登上“高温榜单”。虽然近期连续降雨加上早晚北风,让人们感受到了丝丝清凉,然而暑热似乎还没有结束,天气转晴后气温将迅速回升。炎热持续,这也正是“秋包伏”的特点。
眼下正是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天总共30天,打破了近十年来“40天长三伏”的惯例。沈阳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安昕说,今年的三伏天有两个特点:一是“晚入伏”。7月20日为近十年最晚入伏日;二是“秋包伏”。
啥是“秋包伏”?末伏完全在立秋日之后,形成“秋包伏”。比如今年的立秋是8月7日,而末伏在8月9日开始。“秋包伏”预示着炎热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因为中伏期间地表热量积累达到顶峰,若末伏延迟,热量消散时间延长,导致立秋后仍比较炎热。
而与之对应的是“伏包秋”,即立秋当日恰逢末伏首日,伏期较短,天气转凉较快。“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得哭”“秋包伏热死牛”等农谚,都是形容这一现象。
据了解,结合全球气候趋势,世界气象组织预测2025年或为最暖年份之一,多地可能出现35℃以上高温,需警惕暑热延续。根据省气候中心预测意见,预计8月沈阳地区平均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0.5℃至1℃。沈阳市天气预报也显示,预计8月平均气温25℃至26℃,接近历年同期(25.0℃),旬内极端最高气温30℃至32℃。
前不久,还有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质疑:“明明感觉温度超过40℃,为什么气象台只报35℃?是不是不敢报高温?”这到底是咋回事?
安昕表示,天气预报的温度是基于气象观测数据、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等科学方法得出的,其核心原则是客观、准确地反映未来天气状况。我国气象部门有严格的业务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预报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不存在“刻意压低”的情况。而且“预报温度”与“体感温度”有着本质区别。
“人体感受到的温度”,也就是人和外界空气接触后感觉到的温度,并不一定和实际气温相符,而是与空气湿度、风速等密切相关。因为多种因素以及个体差别,都能导致体感温度不一样,所以体感温度难以作出标准化、定量化处理,不具备准确预报的可操作性。
比如,气温达到32℃左右、相对湿度达到80%,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这种天气被称为“桑拿天”。再如,风会加速人体汗液蒸发从而带走热量,影响体感温度。研究表明,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体体感温度下降3℃至5℃;气温在0℃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体体感温度下降6℃至8℃。
“秋包伏”来了!沈阳市气象部门建议大家还是要注意防暑降温。建议白天高温时段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适当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水;饮食宜清淡,切莫贪凉;注意休息,敏感人群要加强健康检测。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