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弓长岭区给100余条无名村路起名——“俺家这儿不叫村西口而叫姑嫂路”
本报记者 许刚
“西起村入口,东抵邻村交界,这条2500多米长的村里主路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字,来源于村名,就叫‘姑嫂路’。”盛夏时节,在依山傍水的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辽阳市弓长岭区姑嫂城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晓光指着眼前笔直的路和路口崭新的“姑嫂路”路牌兴奋地告诉记者,“从前,村里的道路没有名字,快递员找不到村民的地址,道路命名后,快递可以直接送到村民家门口,日常生活方便多啦!”
错落有致的农舍与始建于唐代的姑嫂城遗址相映成趣,恰似一条无形的线,将村庄千年的印记悄然串联,古老的传说与鲜活的烟火气在此交融。
村路的命名来源于辽阳市及弓长岭区两级民政部门依托民政部的“乡村著名行动”,对地名文化进行的深度挖掘。
“此前,不少乡村道路没有进行命名,处于有路无名的状态,给群众出行、快递入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不便。”弓长岭区民政局局长杨辅刚说,按照“尊重历史、贴近群众、通俗易懂、体现文化”的命名原则,弓长岭区聘请地方史专家、乡贤成立“地名文化顾问团”,通过查阅区志、走访村民、考证古迹等方式,深入挖掘弓长岭区悠久历史,对全区所有乡村道路进行考察论证,共确定拟命名道路100余条。目前,已经完成首批18条乡村街路的命名工作。
“姑嫂路”因姑嫂二人保卫家乡、修建城池的感人故事而得名。相传在唐代,为抵御外族入侵,村内有姑嫂二人建了两座城池抵御敌兵来袭,姑嫂二人最终却因寡不敌众战死,村民为纪念她们,将石城命名为“姑嫂城”。在这次命名中,将姑嫂城村的主路命名为“姑嫂路”,充分展现了历史文化特色。
“焦化街”则来源于雷锋当年的生活足迹。这条路毗邻原鞍钢焦化厂,因雷锋同志在焦化厂工作期间曾在姑嫂城村工作、生活、学习和参军入伍而得名。以“焦化街”命名村路,寓意为追寻雷锋足迹,争做雷锋传人,让雷锋精神在姑嫂城村薪火相传。
此外,像通往人参谷景区的“参谷路”、毗邻汤河水库的“汤河路”、周边拥有弓长岭区著名的冷热双泉的“双泉街”……乡村地名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地名的内在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人们熟悉的乡村街巷从此有了名字。
“弓长岭区的‘乡村著名行动’不仅为村民带来生活的便利,更是通过深度挖掘地名文化,打造文旅地标,培育地名产业,打造‘地名+旅游+产业’融合模式,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辽阳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办公室主任栗士聪说。
截至目前,弓长岭区在姑嫂城、柳河汤两个试点村率先引进智慧地名信息系统,安装“二维码街路牌”43块,创新“二维码门牌”1300余块,集成民政、文旅、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政策查询、文旅导览、餐饮指南等信息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地名数据”直接服务民生。
与此同时,弓长岭区积极发挥地名地理标识功能,将“乡村著名”融入旅游、乡村文化,形成具有乡村气息、乡土人情、贴近生活的地名标识,积极探索“地名+旅游”,助力打造以“人参谷”等为代表的网红打卡点,并将地名文化、地名故事等元素融入乡村产业品牌宣传塑造,以“地名+农产品”赋能品牌增值,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公共品牌。
责编:栾溪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