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打响玉米“保卫战”
本报记者 许蔚冰
持续强降雨刚停,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镇秀里村村民蒋桂军家的玉米地里便腾起了无人机,当淡黄色的药剂洒向青黄的玉米,一场阻断病害蔓延、挽救受灾庄稼的“保卫战”就此打响。
“头场雨下完,我就瞅着玉米不对劲儿。”蒋桂军蹲在地头,粗糙的手指捻着叶片。那天,他本想扶起倒伏的玉米秆,却猛地发现叶面上布满了圆形斑点,这个种了20年地的老把式心头一沉:“坏了!大雨怕是给玉米招上病了。”
他的担忧很快被证实。几场急雨接踵而至,桓仁县田间一片湿漉漉。蒋桂军再次下田时,心一下子揪紧了:病斑已连成片,叶片从淡绿色褪成灰白色,边缘泛着铁锈色的焦边,斑块越来越大,圆的、长的、不规则的……啥形状都有。
就在蒋桂军心急如焚时,7月29日,村里的大喇叭传来消息:本溪市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专家到了。这支援军来得正是时候。本溪市遭遇强降雨后,市农业农村局紧急制定并下发通知,要求做好设施农业灾后恢复生产,除了组织修缮大棚、抢排积水外,还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多支技术小分队,火速奔赴各地,帮助农民恢复生产。
由本溪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任光带队的技术小分队赶到桓仁县。任光直奔主题——当前的重点防控对象是玉米白斑病。这种病害发展速度快,对玉米产量威胁极大,重发地块减产可达两成以上。“雨后高温高湿是它爆发的温床。”任光指着病叶说,“病菌主要侵染玉米中上部叶片,常从叶尖开始,严重时整片叶子都会枯死。”
在蒋桂军家的玉米地头,本溪市农业综合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张昱蹲下身,仔细察看着病叶,“这是典型的白斑病。”确诊后,他迅速掏出手机拍照记录。趁着云隙透下的光亮,张昱现场开出了“药方”:使用无人机喷药,每亩12.5毫升到15毫升。他特别叮嘱道:“记住,同一种药在整个玉米生长期只能用一次。最关键的是,必须避开玉米扬花授粉期,打药最好赶在早上7点前,或者下午5点以后,这样最安全,药害风险最小。”
无人机的嗡鸣很快在玉米地上空响起。与此同时,本溪市和桓仁县农业部门紧密联动,实时监测全县的病虫害动态。为保证防治物资充足,市农业农村局把提前储备的300公斤玉米大小斑病防治药剂、1440公斤稻瘟病防治药剂下拨至县里。桓仁县同步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在雅河、向阳等乡镇发放消毒药剂并加强巡查,确保病死动物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一场依靠科技支撑与高效协同的农业生产“保卫战”,在田间地头打响。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