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身份”的隐蔽水厂

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全貌。 本报记者 韩宇浩 摄
本报记者 周佳桐
“快看,这个房子的墙壁上有好多弹孔。这肯定打过大仗!”7月24日,一群男孩指着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的墙壁“研究”起来。
“暑假,不少孩子会选择到咱们这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保护中心讲解员梁丹丹的工作到了“旺季”,“今年,我们的配水池还多了一项新荣誉,其三座单体建筑刚刚获评了第四批省级工业遗产,也是我省唯一的兼具工业遗产与战争遗址双重身份的水厂。”
故事还要从80多年前讲起。上世纪30年代,日军侵占东北,1937年为供日本侨民等用水,设计并建造了这座配水池。后来,战事蔓延,配水池的水被放空后,这个空间用作屯兵掩体。
“虽然叫配水池,但实际这里是一座水厂。”锦州市水务集团生产部部长李岩介绍,“我们看到的房子只是配水池的很小一部分,它的主体大都在地下,包括沉淀池、清水池等。”根据资料记载,这里是在1940年正式建成投产的。现存留的3座文物单体建筑分别是净水车间、地下清水池和警卫室,总面积959.98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后,锦州市对城市供水配套设施需求增加,这里被保留并沿用下来。
配水池的水来自附近的鲁屯地下水源,水质优良。水进入水厂后先到沉淀池内沉淀,再到滤过机械间进行过滤、消毒。“你看这座窗户的后面就是沉淀池,下面有管道联通。因为配水池的选址是在市区的最高点,清水池除了进行水量调蓄外,还具备市区管网稳压功能。在当时来说这套供水工艺是很科学高效的。”李岩表示。
“将水厂选在这里主要是由于靠近市区且地势高,更方便向市区配送水。但也恰恰因为是高地,这里也成了辽沈战役中的重要一役。”梁丹丹表示。
“从军事上讲,这里叫锦州城北的82高地,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梁丹丹介绍。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进占锦州,将其作为城市防守的重要屏障,在周围一公里内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1948年,攻占配水池也成了辽沈战役攻克锦州外围作战的关键性战斗。10月12日,东北野战军向配水池发起冲击。经10小时激战,全歼守军,攻占配水池,打开了锦州城北的门户,也打开了赢得胜利的重要通道。“你看这些弹孔,就是配水池战斗留下的。”梁丹丹指着墙壁说。
新中国成立后,配水池继续发挥其供水功能。为满足城市用水需求,政府不断投资建设新水源。1990年,在配水池遗址的旁边,自来水公司新建了一座高位水池,配水池停用,整套工程彻底废弃,完成了50年的供水使命。
没有了供水功能的配水池,如今已成为红色教育的新地标。2008年,配水池战斗遗址归属辽沈战役纪念馆管理。2019年遗址经环境整治后转型为红色主题文化公园,兼具历史纪念意义与市民休闲功能,年均接待观众达25万人次。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