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称光溜 每亩增产600斤
付新成家绿色精准栽培的土豆开挖了,收成咋样?
匀称光溜 每亩增产600斤
本报记者 许蔚冰
夏日的清晨,天还没大亮,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所长郑玉宝就催促大家出发:“快,去新民,付新成的土豆开挖了!”电话那头,种植户付新成声音激动:“郑所长,超市的车到了,40亩‘科技田’这就开收!”
这一锹下去,不仅关系着付新成的收成,更是对郑玉宝团队“水肥药高效绿色精准栽培技术”的大考。土地能否靠科技实现增收,几小时后便见分晓。
近7点,车子抵达新民市大民屯镇。一片紧邻公路的田地里,付新成和9名农民正弯腰忙碌。他们双手在泥土间熟练地翻拣,选择重量达到2两半及以上的土豆放入编织袋。
地头,通辽市一家连锁超市的采购负责人张建仔细看着分拣。他满意地说:“这批新土豆个头匀称、表皮光溜,品相真不错。”这是他第一次采购付新成的土豆。
促成这次合作的农产品经纪人李桂玲,在大民屯种了20多年土豆。提起去年的收成,她直摇头:“土豆得了疮痂病,皮上全是黑褐色斑点,来收货的不是压价就是扭头就走。”正是这个打击,让付新成下决心寻找科技解决方案。
付新成乐于接受新技术,是大民屯镇有名的“新农人”。他不仅是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优质种薯的老用户,更率先在田间用无人机定期巡航,安装土壤传感器实时回传墒情数据……因此,当遇到棘手的疮痂病难题时,他立刻向合作多年的郑玉宝团队求助。
郑玉宝团队所在的本溪市马铃薯研究所是省内唯一的马铃薯专业研究机构,也是国家马铃薯体系本溪综合试验站的依托单位。他们实地调查后找到了症结:土壤和种薯带菌是疮痂病传播的主因,通过精细管理可以有效防控。
于是,郑玉宝开出“药方”——国家马铃薯体系近几年推广的“水肥药高效绿色精准栽培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像精准配餐一样管理农田,根据土豆不同生长阶段的实时需求,精准调控浇水、施肥和施药的时机、种类和用量,既满足作物生长和防病需求,又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和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最终让土豆在最健康的状态下生长。
开春下种时,郑玉宝就扎在地里,和团队成员贾立君手把手地教。从整地、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都要求科学精细。团队还多次回访,根据苗情动态调整水肥药方案。付新成说:“这就是科技种田的管法。”
时间临近8点,付新成已收完几垄土豆,鼓囊囊的袋子堆在地头。趁着日头还不烈,他决定再收两条垄,朝田边挥了挥手。
隆隆声由远及近,一台搭载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的马铃薯收获机驶入田间。在机手雷洪军的监护下,机器稳稳前行,钢铁犁齿精准探入土中,翻起的泥土间,一颗颗饱满的土豆被带到地表。
不到半小时,新翻的两条垄旁已铺满新鲜土豆。付新成和村民立刻围拢分拣。汗水浸湿衣背,手上的活儿却丝毫不慢。中午时分,分拣、过秤、装车全部完成。结果令人振奋,土豆不仅个个表皮光滑、品相上乘,产量数据更是喜人:平均亩产比常规种植高出600斤。付新成今年种了40亩土豆,总共增收2.4万斤。
郑玉宝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套‘精准栽培技术’,今年在锦州、葫芦岛、朝阳也推开了,收成很快就能看到。”满载着土豆的卡车驶向远方,付新成站在田埂上深有感触:“过去讲‘会种田’,靠的是力气和经验。现在不一样了,咱农民得升级成‘慧种田’。这个‘慧’字,代表的是机械高效替代人力,是数据精准指导决策,更是像本溪马铃薯研究所带来的融入田间地头的科学力量。”
责编:周艺凝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