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种一茬独头蒜 每年多赚1万5
王慧娜 本报记者 文继红
盛夏时节,北镇市廖屯镇兴隆店村独头蒜筛选车间里堆满了新收的紫皮独头蒜,分选机旁,村民正忙着分选、脱皮。村党支部书记、种蒜能手齐宝东掂着饱满的新蒜高兴地说:“瞅这品相,个头匀实、皮色紫亮,今年准能卖上好价钱!”
村民赵莉兴奋地接过话茬:“齐书记,我家的5亩地按您教的法子,亩产蹿到了2000斤。和过去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齐宝东信心十足:“大伙儿按合作社规程走,‘兴隆店独头蒜’的名头响了,不愁卖不上好价钱!”
北镇种植大蒜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早兴起于廖屯镇兴隆店村。该村因独头蒜种植,被评为北镇市“锦绣医闾产业强村”。北镇市依托悠久的大蒜种植传统和得天独厚的土壤资源,建立起以强带弱的农户结合体。廖屯镇划分党群共富责任区211个,邀请23名技术型人才、44名党员致富骨干逐户进行技术指导,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随着轮作及一年两茬技术在全镇普及,北镇通过规范生产流程,拓展独头蒜脱皮、剪胡、筛选等深加工环节,确保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种植模式也由传统的单一种植玉米,发展到一年种两茬,上茬种植独头蒜,下茬种玉米或大豆。其中,紫皮独头蒜亩产量平均为2000斤,亩收益达5000元左右。而下茬种植的玉米或大豆,亩收益达1000元以上。
今年,北镇市新引进“太空独头蒜”品种,种植面积达4000亩左右。太空蒜生长周期短,亩产可达3000斤,亩收益约7500元。目前,紫皮独头蒜种植已辐射北镇市27个村,种植面积达3万亩。
除了传统销售模式,近年来,北镇大蒜产业借助电商浪潮,发展直播基地,已销往云南、四川、贵州等20余个省,今年又向东南亚国家出口1000吨。村民种植独头蒜总收益约2亿元,较传统单一种植玉米人均增收1.5万元。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