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盲”演练检验石化“大应急”能力

图:消防员奔赴演练现场。

图:灭火机器人抵近罐体。 大连市应急管理局供图
本报记者 于雅坤
密封圈“烈焰”腾空、防火堤内“池火”蔓延、储罐全液面“燃烧”,一座10万立方米原油储罐因“雷击”突发火情……近日,大连市大孤山化工园区东北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储备库内,警报响起,一场不提前通知、不预设情形的“双盲”石化火灾扑救实战演练打响。
企业消防系统率先启动,罐体喷淋形成白色水幕。接到报警,大连市消防救援支队指挥中心数字化预案一键触发:石化特勤一大队的“红色战车”呼啸而至,应急、环保、卫健等23个部门的190名应急人员、46台车辆同步响应。
智能侦察与决策即刻展开——
看高空,双光无人机与气体检测无人机编队组成“天眼”,实时回传罐顶温度和火势蔓延趋势。
看地面,防爆机器人抵近罐体,精准监测温度、毒害气体浓度及现场风向风力,数据实时汇入指挥部物联网平台。
看指挥部,三维作战部署图上,企业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压力、流量等数据以及气象信息、水源分布等一目了然,为科学、高效决策提供依据。
“高喷炮灭火控火,自摆炮辅助冷却!”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62米大跨距高喷消防车等扬起巨臂,泡沫混合液直击罐顶;移动暴风雪等地面装备从不同角度喷射,由远及近在防火堤内形成灭火网。远程供水系统与消防艇联动,水流持续补给;泡沫运输车与输转泵组成“补给线”,灭火泡沫液不间断供应。从高空压制到地面攻坚,各编组沉着应对,配合有序,将火势逐步压缩。
“不打招呼、不设脚本,就是要检验真本事。”大连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李永峰表示,演练既考验新装备的实战效能,检验“机器人编队化作战”等创新战术,也进一步锤炼供水、供液等关键环节的无缝衔接能力。从企业初期处置到多部门协同,每个环节都直指“大应急”体系的实战能力。
筑牢石化安全防线,大连以科技赋能强化“大应急”能力。投入62米大跨距高喷消防车等专业消防车74辆,组建五大类47架无人机编队,构建起“高空+地面+远程”的立体作战模式,有效减少人员抵近风险。应急、气象、电力等部门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形成“监测—预警—处置—评估”的完整闭环。
小贴士
石化产业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夏季天气炎热,各类可燃、有毒有害物质极易挥发,危险化学品发生燃烧、爆炸的风险增大。要严格特殊作业审批,加强危化品仓库、罐区、堆场等危化品储存场所的防火、防爆、防晒、降温、冷却等安全设施检查,超前研判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消除问题隐患。
责编:盛 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