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坚持长期游击战争的重要依托 密林深处有“堡垒”

①猴石抗联密营遗址群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段石墙。

②蛤蟆塘沟的众多遗址均保持原始状态。

③硕大的石碾盘。

④王巍(右)为记者介绍密营情况。

扫码观看视频 本报记者孙明慧摄制
本报记者 赵雪
从料峭初春到盛夏葱郁,记者踏遍山川,寻访东北抗日联军密营遗址。青苔覆着石块,落叶盖着深坑,残存的木香里,藏着抗联战士曾经的世界。而见证这一切的,正是散落在山间的一处处密营遗址。
头等大事
1936年,杨靖宇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后改编为抗联第一军),在兴京县(今新宾满族自治县)平顶山乡倒木沟村组建第一军第三师。这支队伍活跃在今新宾、抚顺、清原等地,留下了众多密营遗址。
夏日清晨,辽宁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猴石国家森林公园里游客寥寥。汽车沿蜿蜒山路前行,碾碎满地光影。行至路的尽头,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立在眼前,上面贴着“游客止步”的标识。推开铁门,沿山路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在丛林深处见到密营遗址。路边,一个石碾盘倾斜着,上面铺满细碎的青苔。县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巍细心地为大家讲解着密营的故事,林间的微风与近百年前无异,当年也曾这样轻拂在抗联战士的脸上。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侵略者为剿灭抗日力量,一边大规模军事围剿,一边搞经济封锁,还拼命切断抗联与老百姓的联系。”王巍说。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抗联转战深山老林,建起秘密营地,与日军周旋。从此,密营就成为抗联将士在与日寇斗争中进行隐蔽和储备物资、医治伤病员等的秘密场所,是抗联将士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坚持长期游击战争的重要依托。
史料记载,较早建密营的正是南满和辽东三角地带。1933年前,这里就有类似密营的山寨。不少抗联密营,正是在东北抗日义勇军、山林队的军事工事基础上建起来的。
1937年后,日伪“大讨伐”加剧。东北抗联在北满地区开始大规模修密营。比如抗联第六军在汤原建的老白山密营、鹤北的梧桐河密营。
这之后,随着敌人“大讨伐”升级、集团部落成型,抗联的处境越来越难。南满、东满、吉东、北满的抗联部队,都把建密营当成生存和战斗的头等大事。
抗联第五军军长周保中曾在《第五军党委会给第五军、第二军东部指示信》中要求:每个部队至少要有两个密营。杨靖宇、赵尚志等也纷纷提出在深山建密营的对策。
智慧结晶
黑龙江哈尔滨木兰县鸡冠山,曾是东北抗联第三军的重要活动基地。附近的沙河林场23林班,俗名“簸箕掌”,曾出土数千件文物——有日本三八式步枪子弹,还有日军联队级以上部队配备的炮弹。
木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员孙宏为记者作向导,驱车上山。踩着厚厚的落叶,可以看到一个个积水的深坑,这里曾是抗联战士的储藏窖,发现过碳化的豆包和黄豆。数百米长的蛇形战壕蜿蜒向上,那是抗联战士战斗的地方。“这种锯齿形交通壕体现了战士们的智慧,既能隐蔽行动,又能有效阻击敌人。”孙宏说。山顶上有哨所的遗址,泥土中甚至还能发现碳化的木屑。
东北自古有“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的习俗。“穴处”就是挖穴建房,保暖抗寒,算是“地上一半地下一半”的屋子。这是东北特有的气候逼出来的办法。抗联战士多是当地人,熟悉这种房子的建造。所以,地窨子成了抗联密营的主要建造形式。
“抗联密营主要有地窨子式、马架子式、天然式、霸王圈式几种。”木兰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张旭生介绍。
其中,利用“穴处”习俗,半地下半地上的地窨子最为普遍。地窨子式密营的建造方法是选取地势有利的向阳坡, 向下挖掘数尺后,利用圆木或者石头进行堆砌作为墙体。这种东北抗联密营具有保暖性强、面积大的优点。马架子式密营是两头用较粗的木杆交叉,中间搭上横木,两面码上小木杆,在木杆上抹泥,之后用树皮遮盖, 没有窗户,门在一头或两头,群众叫它为“戗子”。天然式密营一般建在高山深处的天然山洞之中。霸王圈式密营则是选择平坦开阔地,用原木垒砌环形围墙,顶部覆盖树叶伪装,外围设壕沟防御。屋内搭成火炕,这种密营比较适合东北抗联大部队驻营。
密营里,到处都闪现着战士们的智慧。为了避免炊烟引来敌人,战士们发明了“青松灶”——就是将锅灶直接连着一棵粗壮的空心青松,灶台下再埋上几十米的暗管,每隔一段距离就留一个豁口排烟。做饭时产生的烟,会慢慢散到树林里,然后再被慢慢地排出。从远处望去,袅袅炊烟与蒸腾的雾霭就会融为一体。粮食短缺时,战士们会寻找一种叫橡子的植物,用石碾盘把橡子磨成粉食用。虽不好消化但饱腹感极强。密林里不起眼的山黄连花,曾是战士们疗伤的好药,捣碎后擦拭身体就能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
战士们就是这样凭借顽强意志、坚定信念和无穷智慧,在极端简陋的环境中坚持战斗的。
游击支点
吉林红石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蒿子湖密营,位于老龙岗山脉的密林中。这里群山环抱,大川之中小川交错,当地人称为“迷魂阵”,很容易迷失方向。
1938年后,抗联部队向深山撤退,蒿子湖密营是重要基地,同时也是杨靖宇最后居住的密营。遗址中兵营、仓库、厨房、军械库、药房、磨坊、被服厂、哨所等痕迹清晰。依托蒿子湖密营,杨靖宇指挥了红石砬子袭击、柳树河子之战、六号桥大捷等十余次战斗。
在黑龙江汤原县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东北抗联第六军密营遗址内,复原的会议室、被服厂、医院、马棚、练兵场等一应俱全。一场小雨刚过,走进“木刻楞房屋”,还能闻到松木散发的香气。“很多密营设有简易被服厂、修械所、小医院、粮仓……逐渐形成完整网络,为抗联提供囤积粮食、集结屯兵、休整训练、出战入守的基本条件,极大地保障了生存与战斗力。”汤原县委史志研究室主任邹志光说,密营也是重要会议场所,并保持着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即使在杨靖宇牺牲、密营网遭破坏后,群众仍冒险送粮送物,保护密营。
密营的广泛存在,一度使抗联活动范围不缩反扩。其分布之广、组织之完备、斗争之顽强,被誉为“林海地道”。然而,1942年后,斗争形势愈加严峻,密营大多散失,抗联失去了最后的依托。
但是,密营的故事并未随硝烟散去。
如今,山河已无恙,密营亦成碑,散落的遗址矗立在群山之间。那些被岁月磨圆的石块,仿佛还留有抗联战士手掌的温度;林海雪原中他们以智慧与血肉铸就的坚守,正透过那些断壁残垣,在时光长河中激荡回响。
责编:李 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