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警报响起,无人机冲上天空
本报记者 刘大毅
螺旋桨的轰鸣声打破清晨的宁静。瓦房店市郊外的演练场上,一架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如离弦之箭冲向天际,机腹下挂载的红外摄像头闪烁着光芒。在它身后,轻型双发直升机正悬停在铁塔旁,作业人员精准将设备安装到位。
这是近日辽宁电网2025年重要通道应急实战演练现场的一幕。当模拟的暴雨警报响起,十余种高科技装备同时启动。固定翼无人机机组采用“一机中继、一机作业”的创新模式,在50公里半径内展开网格化巡检。操控台前,紧盯实时回传画面的技术员王磊告诉记者,这套系统能在2.5小时内完成传统人工3天的工作量,就像给电网装上了“千里眼”。
演练场东侧也突然响起急促的警报——这是在模拟跨高铁线路发生故障。直升机吊运抢修人员直抵故障点。“我们是在跟高铁抢时间。”现场指挥员王毅抹了把汗告诉记者,他们必须在列车运行的间隙完成故障排除,误差要控制在分钟级。随着新型间隔棒精准卡入位置,故障顺利排除,对讲机里传来欢呼:“高铁时刻表零影响!”
暴雨模拟场景中,更有惊心动魄的“三断”抢险。华为5G基站被无人机悬吊至树梢高度,搭建起应急通信网。不远处,排水机器人正以每小时1200立方米的速度抽排变电站积水,机械臂快速转动的样子宛如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更令人称奇的是,后台同步接收160余颗卫星传回的遥感数据,卫星穿透云层拍摄的影像清晰显示着每基杆塔的细微位移。
在演练现场,国网辽宁电力设备部主任刘一涛向记者展示终端设备,他手中一台控制器同时指挥4架无人机组成巡检方阵,正在对重要通道进行地毯式排查。“这不是炫技,而是保供电的‘硬核’实力。”刘一涛说。
责编:徐 硕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